淮南子·名言篇·太山之高,背而弗見;秋毫之末,視之可察
〔說林訓〕太山之高①,背而弗見;秋毫之末②,視之可察。
〔注釋〕 ① 太山: 即泰山。 ② 秋毫: 指秋天鳥獸身上新長的細毛,后用來比喻最細微的事物。
【鑒賞】此語出自《說林訓》。泰山雖然很高,如果背對著它,人就是有再好的視力也什么都看不見;秋毫的末端雖然很微小,如果盯著它,人們也還是可以看得清楚的?!痘茨献印纷髡咴谶@里試圖告訴我們實踐的重要性。再好的愿望,如不付諸于行動,也全無實際用處。
以往我們說西方文化重思辨,而中國傳統文化重實踐。而我們常常將實踐與實際等同,認為中國人重實際,看重結果。因此,有不少人批評中國傳統文化存在著“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機會主義傾向。這種批評固然有其合理的因素,但是畢竟實踐不是實際。中國傳統文化重實踐,不是源自于這種對實際結果的算計或考量,而是源自于對人自身在世界之中的地位的理解。在中國人看來,人不是外在于這個世界的,而是自始至終“在其中”的;人的任何實踐活動也不是與這個世界的整體運動相隔離的,而是以其實踐活動“整體性地參與”到這個世界的運動之中的。在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傳統文化重實踐,其實它體現的乃是中國人關注自身對于這個世界的擔當精神。例如中國先秦諸子百家學說的興起,無不與當時的“禮崩樂壞”、“道術將為天下裂”等現實生活世界的問題相關,而且他們的理論也無不以“治理天下”為其思想宗旨。
另外,這段話中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不能”與“不為”的區別。人的視力可以看清秋毫之末,卻不見泰山之高,不是人的視力有問題,而在于人的“背而弗見”,在于人的主觀不作為,換句話說,這是“不為”,而不是“不能”?!安荒堋迸c“不為”的區別,《孟子·梁惠王上》載有孟子與齊宣王的一段對話。其文曰:“(齊宣王)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非不能也。’”背負泰山以越過北海,做不到也很正常,這是常人力量所不及的,這是“不能”;而為長者折取樹枝,這是常人可以很輕易做到的,做不到就不太正常,這是主觀的有意的不肯這樣,這是“不為”。相對于人之力不足而“不能”,人之僅憑主觀意愿而不愿、不肯的“不為”,則值得引起人們的注意。誠如老子感嘆道:“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老子·七十章》)
上一篇:《淮南子·名言篇·多欲虧義,多憂害智,多懼害勇》鑒賞
下一篇:《淮南子·寓言篇·女媧補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