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寓言篇·后羿射日
〔本經訓〕堯之時,十日并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皆為民害①。堯乃使羿誅鑿齒于疇華之野②,殺九嬰于兇水之上③,繳大風于青丘之澤④,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斷修蛇于洞庭⑤,禽封豨于桑林⑥。萬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于是天下廣狹險易遠近始有道里⑦。
〔注釋〕 ① 猰貐: 怪獸名。原注為“獸名也。狀若龍首,或曰似貍,善走而食人,在西方也”。鑿齒: 怪獸名。原注為“獸名也。齒長三尺,其狀如鑿,下徹頷下而持戈盾”。九嬰: 一種能噴水火的怪物。大風: 一種如鷙鳥樣的大鳥,其飛行時有大風伴隨,能毀壞房舍。封豨: 即一種大野豬。楚人謂“豕”為“豨”,“封”有大的意思。修蛇: 原注為“大蛇。吞象三年而出其骨之類”。 ② 羿: 古代傳說中的善射者。疇華: 南方澤名。洪亮吉認為,當即《國語》“依疇”、“歷華”二地。 ③ 兇水: 原注為“北狄之地有兇水”。 ④ 繳: 用系有繩線的箭射鳥。青丘: 東方澤名。澤:或作“野”。 ⑤ 洞庭: 南方澤名。 ⑥ 禽: 同“擒”。桑林: 原注為:“湯所禱旱桑山之林。” ⑦ 道里: 道路和村落。
【鑒賞】關于后羿射日的故事,在《淮南子》之前就已經有許多相關的記載。如《山海經·海外東經》說:“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大荒東經》補充說:“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楚辭·招魂》說:“十日代(并)出,流金礫石些。”《楚辭·天問》云:“羿焉彃日?烏焉解羽?”王逸注云:“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鳥皆死,墮其羽翼。”傳說天上本來有十個太陽,它們本來是輪流值班,突然有一天,它們打破了規矩,每天都一起出現在天上,于是,烤焦了莊稼禾苗,曬死了樹木花草,使百姓飽受炎熱饑餓之困苦。于是,天帝便派后羿到人間,幫人們免除禍患。這也便有了后羿射日的傳說。
值得注意的是,一般的傳說版本都認為后羿是天帝派下來的天神,并未提到堯,但《淮南子》卻認為是堯派后羿去射日,并且認為堯還派后羿斬殺了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等怪獸猛禽,從而使百姓過上了好日子。于是,“萬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一切功勞似乎都歸給了堯。
更有甚者,東漢王充的《論衡》在論及和引用《淮南子》后羿射日的傳說時,都一概把后羿換作了堯。《論衡·對作》云:“《淮南書》言,堯時十日并出,堯上射九日。”《說日》云:“《淮南書》又言……堯時十日并出,萬物焦枯,堯上射十日,以故不并一日見也。”《感虛》云:“《儒者傳書》言,堯之時,十日并出,萬物焦枯。堯上射十日,九日去,一日常出。”對此,神話學家袁珂先生認為:“(《淮南子》)下文既說‘萬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那么射日和誅妖除害,說成是堯本人直接為人民建立的功業而不是‘堯使羿’,似乎更要近情理些。因疑射日除害原有兩種民間傳說,一屬之羿,一屬之堯,而屬之羿的一種更占優勢,后人因改屬之堯的古本《淮南子》使屬之羿而成今本的狀態,于是羿射日除害之說就占了絕對的統治地位,而堯射日之說終于只好湮沒了。”(《神話選譯百題》)
不管怎么說,《淮南子》在后羿射日的傳說中增加了堯,以及為民除害的成分,從而使這個傳說更加具有人間色彩和親民色彩。它一方面反映了人類祖先生存環境的險惡以及為開拓人類的家園所付出的艱辛,提示我們應當倍加珍惜如今的美好時光;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民眾對于一個合格的君主的期待,即君主應當關注百姓生活的疾苦,盡心盡力為百姓辦事。
上一篇:《淮南子·寓言篇·后世知音》鑒賞
下一篇:《淮南子·主題篇·君子與小人》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