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名言篇·以湯止沸,沸乃不止,誠知其本,則去火而已矣
〔精神訓〕以湯止沸,沸乃不止;誠知其本,則去火而已矣。①
〔注釋〕 ① 已: 止,止沸。
【鑒賞】“以湯止沸”是我們現在常用的一個成語,說的是用開水去制止水的沸騰,比喻不從根本上著手,對事情沒有幫助。而之所以“以湯止沸”沒有效用,是因為水下面有火,加入水之后,火還會再把水燒開的。
如果落實到我們的人生上來說,水下面的火就相當于人的欲望,而水則是能夠滿足人的欲望的各類東西,如食物、衣服、化妝品、地位、名望,等等。按照一般人的思路,如果心里產生了某種欲望或追求,就要通過各種努力去實現它,以滿足自己心靈的需要。然而,殊不知欲火難熄,人的欲望是無限的。以人的食欲為例,窮得餓肚子的時候想著要吃飽飯;能吃飽飯了又想著要挑著好東西吃;吃得已經很好了,又想著要嘗遍大江南北的各種美味,甚至于珍禽異獸……欲望總是沒有滿足的一天。
本來,一定限度內的欲望是合理的,是人的正常需要;但欲望太過、太火,就容易引火燒身,使自己的生命陷溺在庸俗的利欲之中而不能自拔。正因為如此,歷史上大凡有一定精神境界的思想家都認為道德的養成要以欲望的節制為基礎。如古希臘人便以“節制”作為人最為重要的四種德性之一;孔子則說過“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認為一個高尚的人不應該以追求欲利為志;老子亦曾說“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老子·三章》),認為過多的欲望會擾亂民心;而南宋的大儒朱熹更是提出“存天理,滅人欲”的修身要求。當然,這些思想家雖然主張節制欲望,但并不否認一定限度內的欲望的合理性。以朱熹為例,他所主張的“存天理,滅人欲”從表面上看好像是在天理與人欲之間建立了一種絕對對立的關系,但事實上并非如此。他曾說:“飲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又說過:“人欲便也是天理里面做出來,雖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朱子語類》)只要把欲望限制在一定的范圍內,不要使欲望變成一堆烈火,就是合于理的。
欲火不僅會使個人的生命變得庸俗不堪,而且會給整個人類社會乃至我們生活的地球帶來災難。地球以及它所提供給我們的資源是有限的,但是人類的欲望卻是無限的。如果任憑人欲無限發展,則必然會引起人類之間的爭奪以及人類對于地球的掠奪。近現代人類社會的發展現實已經在某種程度上驗證了這一點,而且這種狀況仍在毫無懸念地惡化下去。大概正是出于這種擔憂,美國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曾以《冰與火》為題寫下了這樣一首絕望的詩篇:“是的,世界終將毀滅。有的說,是燃盡于烈火;有的說,是碎裂于寒冷。就時下看,我說,多半會是因為那欲望之火。不過誰知道有沒有第二次呢?這遍布的仇恨啊,足夠再凍碎它一次!”弗羅斯特在這首詩中以火比喻欲望,以冰比喻仇恨,認為二者是毀滅世界的原因,可謂發人深省。需要補充的一點是: 很多情況下,仇恨其實也是由欲望引起的!
上一篇:《淮南子·名言篇·井魚不可與語大,夏蟲不可與語寒》鑒賞
下一篇:《淮南子·寓言篇·任俠拒諫》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