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出處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禮記·大學》
譯文
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后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后心志才能端正;心志端正后才能修養品性;品性得到修養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名句解讀
(1)格物
“格”,就是確實研究清楚?!案裎铩本褪且笕藗冇H歷其事,親操其物,即物窮理,增長見識。在讀書中求知,在實踐中求知,而后明辨事物,盡事物之理。
(2)致知
“致知”就是求得真知。從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人的心如一面鏡子,本來全體通明,只是被塵埃遮蔽住了,所以暗淡不清,現在逐漸擦去灰塵,便恢復光明,有了真知。所謂“知”,指道德意識而言,知既至,則能明是非、善惡之辨,聞見所及,胸中了然,故“物格而后知至”。
(3)誠意
“誠意”就是要意念誠實。知既盡,則意可得而實,發于心之自然,無所矯飾,自然能做到不欺人,亦不自欺,在“慎獨”上下功夫,嚴格要求自己,修養德性,故“知至而后意誠”。
(4)正心
“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種不安的情緒,不為物欲所蔽,保持心靈的寧靜。意不自欺,則心之本體,物不能動,而無不正。心得其正,則公正誠明,不涉感情,無所偏倚,故“意誠而后心正”。
(5)修身
“修身”就是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只有自身的品德端正,無偏見,無邪念,才能為人民所擁護。修身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落腳點,又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始發點,故“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
(6)齊家
“齊家”就是要經營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只有教育好自己的家庭成員,才能教化人民,故“家齊而后國治”。
(7)治國
“治國”就是要為政以德,實行德治,布仁政于國中。君主要像保護初生的小孩那樣保護人民,以至善之德教化人民,使人民除舊布新,日新又新。統治者要使仁、敬、孝、慈、信的仁愛之風充滿全國,故“國治而后天下平”。
(8)平天下
“平天下”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平天下最重要的是要求君主具有“潔矩之道”,即以度己之心度人的高尚品質,作為人民的榜樣。由于平天下是多方面的,這就要求君主尊老興孝,敬長興悌,恤孤愛民,布行仁政。君主要實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坦誠至公,以德為本,舉拔賢臣,提倡忠信,開源節流,以義為利,如此則能臻天下太平的境界。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此八條目中,“修身”是根本,前四者是“修身”的基礎和方法,后三者是“修身”的目的。格物在于明辨事物,只有明辨事物才能得到正確的認識,有了正確的認識才能意念誠實,然后才能思想端正。只有具備了以上條件,自身的修養才能提高。自身的修養又是治理國家的必要條件和前提,由此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也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最后達到天下大治?!洞髮W》作為儒家思想的總綱領,在它的指導下,后代儒家無不致力于自身道德修養的提高,進而實現對家國天下的關懷,即“內圣”與“外王”之道。
經典故事
曾國藩是晚清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理學名家。在他30余年繁忙的翰苑和戎馬生涯中,不忘親人、敦睦親情,先后寫了近1500封家書,內容涉及修身、誡子、持家、交友、用人、處世、理財、為學、從政、治軍諸多方面。僅一部家書就足以使他名垂千古。
耕讀傳家是曾國藩齊家的基本理念。曾國藩對“讀”有獨到的見解。他認為,讀是學習做人的途徑,通過學習圣賢教誨,知詩書,達禮儀,修身養性,以立道德。即使不讀書,不識字的人,也要學習做人的道理。曾國藩在寫給諸弟的信中諄諄教導:“吾家子侄半耕半讀,以守先人之舊,慎無存官氣?!痹谶@封信的最后,曾國藩強調耕讀傳家“至要至要,千囑萬囑”。他在寫這封信的前10天,經歷了靖港之敗和投水自殺,在成敗生死之際,依然不忘對家人堅守耕讀傳家之道的教誨,可見他對耕讀傳家的珍視和苦心。更難能可貴的是,曾國藩在這封信中將齊家讀書與做官分隔開來,這也是他的一貫主張。在給兒子紀鴻的信中說:“凡人多望子孫為大官,余不愿為大官,但愿為讀書為明理之君子?!痹谠鴩磥?,能使家族延續久遠的,不是官位和財產,而是家風和品格。
曾國藩出身于貧寒農家,對兒時生活的艱辛刻骨銘心,所以對勤儉的理解更為直觀、深刻,他一生奉行勤儉自律。在給兒子紀鴻的信中說:“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習氣,飲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風,極儉可也,略豐亦可,大豐則我不敢也。”曾國藩一生平步青云,封侯拜相,官俸優厚,物質條件應當是豐裕的。難能可貴的是他做到了“富貴不能淫”,抵得住誘惑,耐得住清貧,守得住道德底線。曾國藩一生戒懼“月盈則虧,水滿則溢”,特別是當了大官之后更是誠惶誠恐,最怕子侄后輩染上驕、奢、逸的毛病。
曾國藩十分看重孝悌在齊家中的意義和作用,在《家書》中反復強調,只有孝悌,才能使家庭和睦、興旺發達。在致諸弟信中說:“凡一家之中,和字能守幾分,未有不興;不和,未有不敗者?!痹鴩粌H言傳,經常稟報商議家事,懇請兄弟子侄盡孝盡責,而且十分注意身教,以自身的榜樣作用影響家人。曾國藩對祖父母、父母極為恭敬孝順,經常為自己不能親身孝敬長輩而內疚慚愧。當母親病故時,他更是哀痛不已,深深自責。曾國藩對弟妹可謂關懷備至,真正達到了“長兄如父”的要求?!都視纷罹A部分在“與弟書”及“訓子書”。一般而言,關心子女容易,關心兄弟姐妹難。因為子女是自己生命的延續,而兄弟姐妹則會自立門戶,漸行漸遠。曾國藩寫給諸弟的信中充滿兄弟之情,讀之令人感動,不僅體現其望弟成才的苦心,而且體現其崇高的道德風范。曾國藩作為兒子,忠孝兩全,堪稱楷模;作為兄長,教導勤勉,金針度弟;作為父親,率先垂范,嚴格要求。
上一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賞析|譯文|出處|解讀|
下一篇:《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賞析|譯文|出處|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