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出處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漫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歲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三國·蜀·諸葛亮《誡子書》
譯文
有道德修養的人,是這樣進行修養鍛煉的,他們以靜思反省來使自己盡善盡美,以儉樸節約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確堅定,不安定清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理想。要學得真知必須使身心處在寧靜中,才能是在不斷地學習中積累起來的;如果不下苦功夫學習就不能增長自己的才干;如果沒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學業成功。縱欲放蕩、消極怠慢就不能勉勵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險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使節操高尚。如果虛擲年華,意志消磨,最終就會像枯枝落葉般一天天衰老下去。這樣的人不會為社會所用而有益于社會,只有悲傷地困守在自己的窮家破舍里,到那時再后悔就來不及了。
名句解讀
“寧靜致遠”最早源出于劉安的《淮南子·主術訓》:“是故非澹漠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澹泊(dànbó)”:不追求名利。自諸葛亮《誡子書》廣為流傳之后,“澹漠”就演變成“淡泊”。“明志”:彰顯志向。“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本義為不追求名利、不為名利困惑才能明確自我的志向,不以靜謐的心態躬自反省,就不能實現更遠的目標。
經典故事
生活在這紛繁復雜的世界,我們需要擁有平穩寧靜的心態,不為世間的那些雜念所左右,靜思反省,才能實現自己心中的那個遠大的目標,才能在人生路上走得更遠。
西漢初年,劉安有語云:“是故非澹漠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兼覆,非慈厚無以懷眾,非平正無以制斷。”寧靜并非平淡,更不是平庸,而是一種充滿內涵的幽遠。紛繁的世界充滿各種各樣的誘惑,我們能否在眾多的誘惑之下保留自己追求遠方的那份幽遠之情決定著我們的人生的走向。或許,迷失于誘惑沉淪下去,一事無成;又或許面對誘惑安之若素,沉默從容,追尋著遠方。這樣,我們于寧靜之中見到的是氣勢和力量,涵養和理智。靜能使人心明神清,慧增開悟,神采萬千,以應萬變。齊白石晚年謀求畫風的變革,閉門十余載,終有“破壁”騰飛之時,成中國畫之巨擘。細數各名家,他們都努力為自己營造一個“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寧靜天地。再看今朝,嫦娥奔月,神舟飛天,無數的航天人在寧靜中奉獻著自己的青春,成就的是中華民族的航天強國夢。
面對滾滾紅塵,競爭激烈,雜務纏身,人們常會覺得壓力沉重,心境失衡。在繁忙緊張的生活中,如果不懂得忙里偷閑,放松一下自己,就會感到心力交瘁而迷惘躁動。倘若把握不了自己,由著性子,小事生煙,大事冒火,驕橫輕狂,喧囂鼓噪,弄得自己坐臥不寧,別人見之唯恐避之不及,結果只能是累了別人害了自己。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我們每天都在奔波勞碌,常常會忘了給自己一點寧靜,一點淡泊,給自己一方心靈的凈土。
我們在生活中需要鮮花掌聲,需要歌舞喧騰的繁華熱鬧,但熱鬧之中,往往包含著吹捧和虛假,熱鬧過后,留下的常常是無奈的冷清和失落。只有寧靜才是一方凈土,它不但能為你帶來心靈的感念,更能讓你享受生活的安寧和自在,得到紛繁的世界里你從沒有見過的另一番風景。
生活中,保持一種超然清靜的心境,守住一片溫馨的寧靜,生命將會變得更加純凈,事業將會更加輝煌。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若如此,道途自然通達。
上一篇:《聞榮譽而不歡,遭憂難而不變》賞析|譯文|出處|解讀|
下一篇:《馬先馴而后求良,人先信而后求能》賞析|譯文|出處|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