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
出處
故跬步而不休,跛鱉千里;累土而不輟,丘山崇成。厭其源,開其瀆,江河可竭。一進一退,一左一右,六驥不致。彼人之才性之相縣也,豈若跛鱉之與六驥足哉!然而跛鱉致之,六驥不致,是無它故焉,或為之,或不為爾!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其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入不遠矣。
——《荀子·修身》
譯文
所以一步兩步地走個不停,瘸了腿的甲魚也能走到千里之外;堆積泥土不中斷,土山終究能堆成。塞住那水源,開通那溝渠,那么長江黃河也可以流干。一會兒前進一會兒后退,一會兒向左一會兒向右,就是六匹駿馬拉車也不能到達目的地。至于各人的資質,即使相差甚遠,哪會像瘸了腿的甲魚和六匹駿馬之間那樣懸殊呢?然而,瘸了腿的甲魚能夠到達目的地,六匹駿馬卻不能到達,這沒有其他的緣故啊,只是一個去做、一個不去做罷了!路程即使很近,但不走就不能到達;事情即使很小,但不做就不能成功。那些活在世上而閑暇的人,他們即使能超出別人,差距也絕不會拉很遠的。
名句解讀
這句話的意思是:即使是再近的路,不走也不能到達;即使再小的事,不去做也不可能完成。這話告誡人們,只是坐而論道,不去實踐,將會一事無成。
經典故事
清代彭端淑有《為學一首示子侄》,譯文內容如下:
天下的事情有困難和容易的區別嗎?只要肯做,那么困難的事情也變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變得困難了。人們做學問有困難和容易的區別嗎?只要肯學,那么困難的學問也變得容易了;如果不學,那么容易的學問也變得困難了。
我天資愚笨,趕不上別人;我才能平庸,趕不上別人。我每天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等到學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與平庸了。我天資聰明,超過別人;能力也超過別人,卻不努力去發揮,即與普通人無異。孔子的學問最終是靠不怎么聰明的曾參傳下來的。如此看來,聰明和愚笨,難道是一成不變的嗎?
四川邊境有兩個和尚,一個貧窮,一個富裕。窮和尚對富和尚說:“我想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樣?”富和尚說:“您憑借什么去呢?”窮和尚說:“我只需要一個盛水的水瓶一個盛飯的飯碗就足夠了。”富和尚說:“我幾年來想要雇船沿著長江下游去南海,尚且沒有成功。你憑借著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窮和尚從南海回來了,把到過南海的這件事告訴富和尚。富和尚的臉上露出了慚愧的神情。
四川距離南海,不知道有幾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達可是窮和尚到達了。一個人立志求學,難道還不如四川邊境的那個窮和尚嗎?因此,聰明與敏捷,可以依靠但不能完全依靠;自己依靠著聰明與敏捷而不努力學習的人,是自己毀了自己。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學習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學成的。
上面這個故事,同樣可以說明“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的道理。
上一篇:《道不同,不相為謀》賞析|譯文|出處|解讀|
下一篇:《聞榮譽而不歡,遭憂難而不變》賞析|譯文|出處|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