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出處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春秋·老子《道德經》
譯文
真實的表述不見得漂亮,漂亮的表述不見得真實。善良的人不見得擅長道義之辯,擅長道義之辯的不見得善良。明于道的人不見得博學,博學的人不見得明于道。圣人不事斂聚,他盡力幫助人民,自己也更充實;他盡量給予人民,自己也更豐富。理想的行為方式是順導萬物而不妨害萬物,圣人的行為準則是有所作為而不與人爭。
名句解讀
善良而有能力的人不需要去與別人辯論什么,不會只用言論去證明自己是正確的。即使面對誹謗或人身攻擊,他也能用行動來證明自己的無辜和清白。忍辱不辯的人往往都是在埋頭做事,他必定有一顆與世無爭的心。與此相反,那些天天與別人辯論的人并不是真正有能力的人,盡管他們在與別人辯論時處處表現自己的能力,然而真正善良的人不需要用花言巧語去贏得別人贊許,空談將一事無成。遠離高談闊論,不對他人評頭論足。真誠待人,與人為善,遇到磨難時忍辱不辯,才是正人君子之所為。
經典故事
一天,李耳從田間回來,在村頭看見人們正圍著一個賣牡丹的看熱鬧,只聽那賣牡丹的拿著他那牡丹根喋喋不休地夸獎說:“眾人聽好,我這牡丹不同于一般的牡丹,它栽到土里,來年就能開出各色各樣好看的牡丹花。這牡丹花也非一般牡丹花所能相比,不僅是花兒好看,香氣撲鼻,而且它的香味還能治病呢!”他看眾人聽得入迷,就更加起勁地炫耀,說出了一段順口溜:“一朵牡丹放紅光,光彩照人滿院香。香花足有盆口大,大人小孩都沾光。”
李耳在一旁聽得入了神,他想:“買棵牡丹根,栽種在院子里,不光好看,還能為村上人治病呢,真是一舉兩得!”想到這里,不免有點心動,就上前問道:“請問你這牡丹根要多少錢一棵?”
“五個大錢!”那賣牡丹的伸出一只手大聲說。
“喲,這么貴?”李耳低聲自語道。
“小伙子,嫌貴?我剛才不是說得明明白白嗎?我這牡丹和一般的牡丹不一樣,貨真價實呀!”
李耳回家取了錢買回牡丹根,把它栽到自家院子里,每天都按時澆水,精心照料。不久,牡丹果然發(fā)了芽,可總是不見開花。一天,村里一位常在山里采藥的老伯到李耳家串門,李耳指著那牡丹說:“大伯,我去年買的這棵牡丹,長這么高了,不知咋的就是不見開花?”
那老伯蹲下身子,仔細看了看,哈哈一笑說:“這哪兒是牡丹,這就是后山上的狗尿蒺子樹。”
第二年春天,村里又來了一個賣牡丹根的。李耳上前問道:“你這是牡丹根還是狗尿蒺子?”那人抬頭瞪了李耳一眼,沒好氣地說:“愛買不買!”李耳見這人脾氣挺倔,心想就買一棵試試。
李耳把牡丹根栽在院里。那牡丹不幾天就長出了芽,一個月后長得像小樹一樣,不久開了一朵碗口大的花朵。李耳高興極了,逢人就講買牡丹根的事。他對人說:“兩個賣牡丹根的,一個說得天花亂墜,賣的卻是假的;一個像不會賣東西一樣,賣的卻是真的。”
上一篇:《以天下之目視,則無不見也;以天下之耳聽,則無不聞也;以天下之心慮,則無不知也》賞析|譯文|出處|解讀|
下一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賞析|譯文|出處|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