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
馬先馴而后求良,人先信而后求能。
出處
非規矩不能定方圓,非準繩不能正曲直,用規矩準繩者,亦有規矩準繩焉。舟覆乃見善游,馬奔乃見良御。嚼而無味者弗能內于喉,視而無形者不能思于心。兕虎在于后,隨侯之珠在于前,弗及掇者,先避患而后就利。逐鹿者不顧兔,決于金之貨者不爭銖兩之價。弓先調而后求勁,馬先馴而后求良,人先信而后求能。
——漢·劉安《淮南子·說林訓》
譯文
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沒有準繩不能定曲直;使用規矩準繩的人,也必定有使用規矩準繩的法則。船翻沉了才顯示出游泳的水平,馬驚奔時才顯示出駕馭的優秀。嚼著沒有滋味的食物,不能咽進喉嚨;看不見形象的東西,不會在心中留下回憶的印象。犀牛和老虎在后邊追著,即使前面有隨侯寶珠,也來不及彎腰拾取,因為首先是要避開眼前的危險,然后才談得上追求之后的利益。捕鹿的獵人看不上在身邊跑的兔子;販賣昂貴貨物的商人是不會計較銖兩的得失。弓要先調好,然后才講究它的強勁有力;馬要先馴服,然后才講究它的品質優良;人首先要誠實,然后才看他是否能干。
名句解讀
誠信可以詮釋為誠懇、守信。它包括兩層含義:一是要講信用,取信于人;二是要信任他人。只有誠懇待人,才會取得信任;只有講求信用,你才會有信譽。民無信而不立。做人,首先是要誠實。誠實守信,是為人處世的基本準則,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
古代先賢對誠信有很多詮釋,如《禮記》說:“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莊子說:“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韓非子說:“內外相應,言行相稱。”孟子說:“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先賢們的這些教誨,對中華民族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塑造,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是否誠實守信,不僅反映了一個人的思想品質和道德覺悟,更重要的是,它會影響一個人的前途和發展。一個表里不一、言而無信的人,可能會得勢一時,但絕不會長久,到頭來還是讓虛偽害了自己。
經典故事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她的兒子哭著鬧著要跟著去。他的母親對他說:“你回家,等我回來殺豬給你吃。”她剛從集市上回來,曾子就要殺豬。他的妻子阻止他說:“不過是和孩子開玩笑罷了。”曾子說:“家長怎能開玩笑欺騙孩子呢?小孩子沒有思考和判斷的能力,等著父母去教導他,欺騙孩子,就是在教他欺騙別人。母親欺騙了孩子,孩子就不會相信母親,這不是用來教育孩子成為正人君子的方法。”于是曾子就殺豬煮肉給孩子吃。曾子殺豬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他的人品一直為后人所尊敬。
另外,還有一個故事。商鞅變法的條令已經完備,但尚未公布。商鞅擔心人民不相信自己,于是就在首都集市的南門樹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招募能把它搬到北門的人,誰能做到就給他十金。百姓們認為奇怪,沒有一個人敢去搬木頭。商鞅又說:“能搬的人給他五十金。”后來有人將木頭搬到了北門,商鞅果然給了他五十金。這下秦國人民都明白了,商鞅說話是講信用的。于是商鞅才下令頒布變法的法令。
上一篇:《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賞析|譯文|出處|解讀|
下一篇:《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賞析|譯文|出處|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