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
道不同,不相為謀。
出處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論語·衛靈公》
譯文
孔子說:“志向不同,不在一起謀劃共事。”
名句解讀
“道不同,不相為謀”出自《論語·衛靈公》。《論語·衛靈公》共包括42章,涉及孔子“君子小人”觀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道不同,指的是人生價值觀不同。《論語》中的“道不同”最初指的是君子和小人之別。志趣不同的人就無法共事。不過,觀點不同并非道不同,因為君子需要容納不同的觀點,但不容納目標不同的人。
經典故事
《史記》記載:伯夷、叔齊是孤竹君的長子和幼子。父親想要立叔齊為國君,等到父親死了,兩人都不肯繼承君位而逃走了,國人只好擁立孤竹君的次子。這時,伯夷、叔齊聽說西伯昌能夠很好地贍養老人,就想去投奔他。可是到了那里,西伯昌已經死了,他的兒子武王追尊西伯昌為文王,并把他的木制靈牌載在兵車上,向東方進兵去討伐殷紂。伯夷、叔齊勒住武王的馬韁諫諍說:“父親死了不葬,就發動戰爭,能說是孝順嗎?作為臣子去殺害君主,能說是合乎道義嗎?”武王身邊的隨從人員要殺掉他們。太公呂尚說:“這是有節義的人啊。”于是攙扶著他們離去。等到武王推翻了商紂的暴政,天下都歸順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齊卻認為這是恥辱的事情,他們堅持道義,不吃周朝的糧食,隱居在首陽山上,采摘野菜充饑,最后餓死在首陽山。這是政治態度不同而不相為謀的典型。
管寧和華歆在年輕的時候,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他倆成天形影不離,同桌吃飯、同榻讀書、同床睡覺,相處得很和諧。有一次,他倆一塊兒去勞動,在菜地里鋤草。兩個人努力干著活,顧不得停下來休息,一會兒就鋤好了一大片。只見管寧抬起鋤頭,一鋤下去,“當”的一下,碰到了一個硬東西。管寧好生奇怪,將鋤到的一大片泥土翻了過來。黑黝黝的泥土中,有一個黃澄澄的東西閃閃發光。管寧定睛一看,是塊黃金,他就自言自語地說了句:“我當是什么硬東西呢,原來是錠金子。”接著,他不再理會了,繼續鋤他的草。“什么?金子!”不遠處的華歆聽到這話,不由得心里一動,趕緊丟下鋤頭奔了過來,拾起金塊捧在手里仔細端詳。管寧見狀,一邊揮舞著手里的鋤頭干活,一邊責備華歆說:“錢財應該是靠自己的辛勤勞動去獲得,一個有道德的人是不可以貪圖不勞而獲的財物的。”華歆聽了,口里說:“這個道理我也懂。”手里卻還捧著金子左看看、右看看,怎么也舍不得放下。后來,他實在是被管寧的目光盯得受不了了,才不情愿地丟下金子回去干活。可是他心里還在惦記金子,干活也沒有先前努力,還不住地唉聲嘆氣。管寧見他這個樣子,不再說什么,只是暗暗地搖頭。又有一次,他們兩人坐在一張席子上讀書。正看得入神,忽然外面沸騰起來,一片鼓樂之聲,中間夾雜著鳴鑼開道的吆喝聲和人們看熱鬧吵吵嚷嚷的聲音。于是管寧和華歆就起身走到窗前去看究竟發生了什么事。原來是一位達官顯貴乘車從這里經過。一大隊隨從佩戴著武器、穿著統一的服裝前呼后擁地保衛著車子,威風凜凜。再看那車飾更是豪華:車身雕刻著精巧美麗的圖案,車簾是用五彩綢緞制成,四周裝飾著金線,車頂還鑲了一大塊翡翠,顯得富貴逼人。管寧對于這些很不以為然,又回到原處捧起書專心致志地讀起來,對外面的喧鬧完全充耳不聞,就好像什么都沒有發生一樣。華歆卻不是這樣,他完全被這種張揚的聲勢和豪華的排場吸引住了。他嫌在屋里看不清楚,干脆連書也不讀了,急急忙忙地跑到街上去跟著人群尾隨車隊細看。管寧目睹了華歆的所作所為,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失望。等到華歆回來以后,管寧就拿出刀子當著華歆的面把席子從中間割成兩半,痛心而決絕地宣布:“我們兩人的志向和情趣太不一樣了。從今以后,我們就像這被割開的草席一樣,再也不是朋友了。”
上一篇:《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賞析|譯文|出處|解讀|
下一篇:《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賞析|譯文|出處|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