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儒者直孜孜為名高,名亦利也。藉令①承親之志,無庸②顯親揚名,利亦名也。
【譯注】
①藉令:假使。②無庸:無需,不必。
意思是,儒者孜孜追求的是名聲,名聲也是一種利益。假使繼承了祖輩的志向經商,那么就無需讀書求功名,也能獲得利益,而利益就是一種名聲。
輯自汪道昆《太函集》卷54。
【感悟】
這是歙縣吳良儒說的話,他認為業儒與經商殊途同歸,都贏得了名聲,獲得了利益。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無論是經商,還是讀書,只要肯下苦功,只要有所成績,一樣會美名遠揚,一樣會光宗耀祖。
【故事鏈接】
好讀儒書
儒家思想統治下的中國古代社會,讀儒書、求功名、得官職,成為幾乎所有國人向往的事情。所以有產之家,多令子弟讀書;甚至家境困窘的家庭,也勉力為之?;罩萑思乙彩侨绱?。商人之所以業商,有自己的選擇,譬如家族世代業商的吳太公正中之仲子希召(汪道昆:《太函集》卷51《吳太公暨太母合葬墓志銘》載:太公……世受賈,傾江南……伯子希周請服儒,命之儒。仲子希召請服賈,命之賈)。
也有種種條件限制下的不得已,譬如吳榮讓。吳榮讓,字子隱,歙西溪南人。父親經商襄陽。八歲時,父親去世。家境困窘,甚至“薄田四三畝,無以具饘粥”(汪道昆:《太函集》卷47《明故處士吳公孺人陳氏合葬墓志銘》)。所以,吳榮讓十六歲時,即跟從族人經商松江。數年后,即成巨富。然而幼時貧困無學,始終使他難以釋懷。經商以后,“乃始購書讀之,然無常師,獨從人受章句”(汪道昆《太函集》卷47,《明故處士吳公孺人陳氏合葬墓志銘》),堅持讀儒書、學章句,以償幼時失學之憾。
【延伸閱讀】
賈儒相通、賈儒合一的價值觀
對觀念突破期徽商程澧的“籍能賈名而儒行,賈何負于儒”言論進行詳細解讀,可以發現賈儒相通、賈儒合一并不等同于賈儒的“同一”。賈名儒行的含義是,賈是現象,儒是本質;賈為“寄”,儒為實;賈是手段,儒是目的,只有在自己的心目中做出了如此明確的定位,賈方能不負儒。而汪道昆所概括的“不儒則賈”的徽州民俗,則更為直接地道出了徽州人之于儒賈的選擇秩序。由此可見,賈儒相通、賈儒合一絕不意味著賈儒兩者在徽州社會與徽商心目中地位的平等,它是有先后次序的,其核心價值是儒,而賈是這一核心價值觀的附加或補充,或是實現這一核心價值觀的必要手段與可供選擇的路徑?;蛟S,對大部分徽州人而言,這是一條基本的路徑。這種價值取向,是由徽商的封建商幫的性質決定的。
上一篇:《習禮義,或商或儒,各肄本業,謹守禮法,毋墜先志》原文解讀|譯文|感想
下一篇:《世事每逢謙處好,人倫常在忍中全》原文解讀|譯文|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