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習禮義,或商或儒,各肄①本業,謹守禮法,毋墜先志。
【譯注】
①肄(yì):學習。
這句話的意思是,學習禮儀,或者經商,或者習儒,各自學習自己的本業,遵守禮法,不要丟掉先輩的志向。
輯自《重修古歙東門許氏宗譜》卷10,《社序》。
【感悟】
這是歙縣許氏宗族對宗族子弟的規定。不論是經商還是習儒,都是可以的,都要學習禮儀,遵守禮法,關鍵是要繼承先輩的志向。孟子曰:“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孟子·告子下》)意思是:“上天將要降落重大責任在這樣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饑餓,以致肌膚消瘦,使他受貧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順利,總不如意,通過這些來使他的內心警覺,使他的性格堅定,增加他不具備的才能。”只有學了該學的,打好基礎,堅持不懈,才能不辜負先輩的期望,勝任振興家族的重任。
【故事鏈接】
經商為第一等生業
明清時期的徽州,經商被視為第一等生業。民間職業教育的著眼點正是從思想上破除重農抑商的陳腐觀念,樹立工商皆本的意識,并進而提倡誠實守信、勤勞致富的營商準則。其具體做法如下:樹立“四民平等”的職業觀念。傳統中國社會,士農工商存在著嚴格的等級區分,士居其首,農工商次之。明清時期,隨著工商業的發展,傳統的四民有別觀念受到猛烈沖擊,“士農工商,各執一業”,“九流百工,皆治生之業”(馮應京《月令廣義》卷2《歲令二·授時》)等說法已盛行于世。具體到營商成風的徽州地區,徽州人在重視科舉教育的同時,也盡力培養子弟樹立四民平等的職業觀念。這在徽州人常用來規范族內子弟行為的族規家訓中多有體現,如《休寧宣仁王氏族譜·宗規》云:“士農工商,所業雖別,是皆本職?!薄缎掳茶铣淌献谧V·家禁》寫道:“士農工商皆為本業?!狈泊朔N種,都是以家法族規的形式將工商皆本的思想固定下來。由此我們可以想見,這個時候的徽州人在心靈深處已認同了這種思想。正因為如此,徽州的子弟才能有那么多人義無反顧地投身商海。與此相呼應的是,各個家族要求子弟學習治生理財,在眾多的行業中擇其一業而從之。
【延伸閱讀】
士農工商的排序
“士農工商”是古代所謂四民,指讀書的、種田的、做工的、經商的。士農工商是古人按著為社會貢獻大小的順序來排列的。
士為何排第一:“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立德于心,建功于世,宣德功于言,澤被后人。
農為何排第二:“倉廩實而知禮節”,“民以食為天”,“家有余糧、心里不慌”,尤其在從農業為主的國家更為重要。
工為何排第三:“欲善其事,先利其器”,借助工具可以提高效率。
商為何排第四:商是互通有無的,必依賴他人而后能行。只可少數人參與,如果大家都去經商,都去依賴他人,則無人可以依賴了。商的地位排在末尾,有不禁止又不提倡的深意。
上一篇:《新安三賈一儒,要之文獻國也夫賈為厚利,儒為名高夫人畢事儒不效,則馳儒而張賈;既側身饗其利矣,及為子孫計,寧馳賈而張儒一弛一張,迭相為用,不萬鐘則千駟,猶之轉轂相巡,豈其單厚計然乎哉,擇術審矣》原文解讀|譯文|感想
下一篇:《儒者直孜孜為名高,名亦利也藉令承親之志,無庸顯親揚名,利亦名也》原文解讀|譯文|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