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學·《詩經》·無衣(秦風)》原文、賞析、鑒賞
豈曰無衣〔2〕?與子同袍〔3〕。王于興師〔4〕,修我戈矛〔5〕,與子同仇〔6〕!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7〕。王于興師,修我矛戟〔8〕,與子偕作〔9〕!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10〕。王于興師,修我甲兵〔11〕,與子偕行〔12〕!
〔1〕這是一首軍歌。在西戎犯邊時,秦國民眾表現出同仇敵愾的愛國熱情。本詩是《秦風》的第八篇。
〔2〕豈曰:豈能說。無衣:指缺少軍衣。
〔3〕子:你,指從軍戰友。袍:戰袍。
〔4〕王:指秦王。興師:發兵打仗。
〔5〕戈、矛:都是長柄兵器。戈,平頭而旁枝有鋒刃。矛,頭尖銳,直鋒。
〔6〕同仇:共同對敵人。
〔7〕澤:同“(ze)”,貼身內衣。
〔8〕戟(ji):長柄兵器,有分枝鋒刃。
〔9〕偕作:一齊奮起去作戰。
〔10〕裳:下裳,指戰裙。
〔11〕甲兵:盔甲兵器。
〔12〕偕行:同行,一同出發,齊赴戰場。
當時秦國地處西陲,鄰近的游牧民族戎狄時常侵犯,所以全民有反抗侵略的尚武精神。這首軍歌表現了民眾激昂慷慨、同仇敵愾的精神。吳闿生《詩義會通》評曰:“英壯邁往,非唐人出塞諸詩所及。”起句“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陳繼揆《讀詩臆補》評:“開口便有吞吐六國之氣,其筆鋒凌厲,亦正如岳將軍直搗黃龍。”詩中“同袍”、“同澤”,兩千多年來一直是我國軍人的相互稱謂,以“袍澤”之義提倡同仇敵愾和戰友間的互助友愛。
上一篇:《先秦文學·《禮記》·故事三則》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三國六朝文學·楊衒之·景明寺》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