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學·《禮記》·故事三則》原文、賞析、鑒賞
曾子易簀 苛政猛于虎 嗟來之食
曾子寢疾〔2〕,病〔3〕。樂正子春坐于床下〔4〕,曾元、曾申坐于足〔5〕,童子隅坐而執(zhí)燭〔6〕。童子曰:“華而睆〔7〕,大夫之簀與〔8〕 ?”子春曰:“止〔9〕 !”曾子聞之,瞿然曰〔10〕:“呼〔11〕!”曰〔12〕:“華而睆,大夫之簀與?”曾子曰:“然,斯季孫之賜也〔13〕,我未之能易也〔14〕。元!起,易簀。”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15〕,不可以變〔16〕。幸而至于旦〔17〕,請敬易之〔18〕。”曾子曰:“爾之愛我也不如彼。君子之愛人也以德〔19〕,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20〕。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斃焉〔21〕,斯已矣〔22〕。”舉扶而易之〔23〕,反席未安而沒〔24〕。
孔子過泰山側(cè),有婦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聽之〔25〕。使子路問之曰〔26〕:“子之哭也〔27〕,壹似重有憂者〔28〕。”而曰〔29〕:“然〔30〕。昔者吾舅死于虎〔31〕,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為不去也〔32〕 ?”曰:“無苛政。”夫子曰:“小子識之〔33〕,苛政猛于虎也。”
齊大饑〔34〕,黔敖為食于路〔35〕,以待餓者而食之〔36〕。有餓者,蒙袂輯屨〔37〕,貿(mào)貿(mào)然來〔38〕。黔敖左奉食〔39〕,右執(zhí)飲〔40〕,曰:“嗟〔41〕,來食!”揚其目而視之〔42〕,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43〕。”從而謝焉〔44〕,終不食而死。曾子聞之曰〔45〕:“微與〔46〕!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47〕。”
〔1〕本篇第一則故事選自《禮記·檀弓上》,第二、三兩則選自《檀弓下》。選文據(jù)《十三經(jīng)注疏》本,標題從一般選本。《禮記》是孔門后學有關(guān)禮制文章的匯編,其中,多為戰(zhàn)國儒家所作,少數(shù)成于秦漢之時。《檀弓》一篇,雜記戰(zhàn)國以及前代的軼聞故事,言近意遠,筆觸細膩,有不容忽視的文學價值。
〔2〕曾子:名參,字子輿,孔子弟子。寢疾:生病不能起床。寢:臥。
〔3〕病:意思是病得很重。
〔4〕樂正子春:人名,以“樂正”為氏,孔子弟子。床下:床前。
〔5〕曾元、曾申:曾參的兩個兒子。坐于足:坐于曾參足旁。
〔6〕隅坐:坐在一個角落。
〔7〕華而睆(huan):花紋美麗而有光澤的意思。指曾子所臥的床席。
〔8〕(ze):用竹片編成的床席。
〔9〕止:停止。樂正子春不讓童子說話,怕說這話被曾子聽到。
〔10〕瞿然:瞪目驚視的樣子。
〔11〕呼:虛弱的吹氣聲。
〔12〕曰:主語是童子。童子以為曾子沒聽清他的話,所以又重復了一遍。
〔13〕斯:這。指席。季孫:魯國的大夫。
〔14〕未之能易:沒能換掉它(席)。
〔15〕革(ji):通“亟”,危急。
〔16〕變:移動。
〔17〕幸:希望。旦:天亮,早晨。
〔18〕敬:慎。
〔19〕以德:意思是以高尚的品德要求人。
〔20〕細人:小人。以姑息:意思是以馬虎茍且的態(tài)度對待其人。
〔21〕得正:意思是堅持正道。
〔22〕斯已矣:如此而已。
〔23〕舉扶:指抬起曾參的身體。易之:更換席子。
〔24〕反席:指躺到換過的席上。反:通“返”。未安:尚未躺安穩(wěn)。沒:通“歿”,死。
〔25〕夫子:指孔子。式而聽之:伏在軾上去聽婦人的啼哭。式:通“軾”,車子前上方的橫木。
〔26〕子路:姓仲名由,孔子的弟子。
〔27〕子:你,指婦人。
〔28〕壹:確是,實在。重(chong)有憂:不止一件悲痛的事。
〔29〕而曰:指婦人回答說。而:乃,就。
〔30〕然:對,是的。
〔31〕舅:丈夫的父親,俗稱公公。
〔32〕何為:為什么。去:指離開此地。
〔33〕小子:年輕人。指其弟子們。識(zhi):通“志”,記住。
〔34〕齊:齊國。大饑:饑荒很嚴重。
〔35〕黔敖:人名。為食于路:在路旁擺了些食物。
〔36〕食(si)之:給人吃。
〔37〕蒙袂(mei):用袖口遮住臉。輯屨(ju):拖著鞋子。輯:拖著不使脫落。
〔38〕貿(mào)貿(mào)然:昏沉沉的樣子。貿(mào)貿(mào):猶“眊眊”,目不明的樣子。
〔39〕左奉食:左手捧著食物。
〔40〕執(zhí)飲:端著湯。
〔41〕 嗟(jie):不客氣的招呼聲。
〔42〕“揚其目”句:這句主語是“餓者”。揚其目:睜大了眼。視之:看著黔敖。
〔43〕以至于斯:指餓到了這個樣子。斯:這。
〔44〕從而謝焉:主語是黔敖。從:指跟上餓者。謝:道歉。
〔45〕曾子:曾參。
〔46〕微與:意思是無需如此。微:無。
〔47〕“其嗟”二句:意思是別人呼喝你來吃,是可拒之而去的;人家既已道歉,就可以吃了。
本篇所選三則故事,《曾子易簀》描寫了曾參恪守禮制、嚴于律己、慎終如始的形象;《苛政猛于虎》揭露了統(tǒng)治者橫征暴斂、殘酷壓迫給人民造成的不幸;《嗟來之食》刻畫了一個寧肯餓死也不接受侮辱性施舍的人物形象。故事都不長,但敘事簡明而婉轉(zhuǎn),寫人物對話頗有傳神之處,可約略代表《檀弓》文章的風格。
上一篇:《明代文學·王世貞·戚將軍贈寶劍歌(其一)》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先秦文學·《詩經(jīng)》·無衣(秦風)》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