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文學·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原文、賞析、鑒賞
獨有宦游人,偏驚物候新。〔2〕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3〕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4〕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巾。〔5〕
〔1〕這首律詩約作于武則天永昌元年(公元689)前后,當時杜審言在毗陵郡江陰縣任職,他的朋友陸某(名不詳)在晉陵(今江蘇常州)任縣丞,二人是同郡鄰縣的僚友。陸丞寫了《早春游望》一詩,杜審言作這首詩酬答,所以稱“和”。杜審言(約公元645~708),字必簡,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市),遷居鞏縣(今河南縣治)。咸亨元年進士,先后任城尉、洛陽丞,武則天時代授著作佐郎,遷膳部員外郎。神龍元年因交通張易之兄弟,被流放峰州。不久召回,任國子監主簿、修文館直學士,病卒。杜審言與崔融、李嶠、蘇味道合稱“文章四友”,是唐代近體詩的奠基者之一。他是大詩人杜甫的祖父。《全唐詩》收其詩一卷,計四十余首。
〔2〕“獨有”二句:宦游人,見王勃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注。物候,自然界動植物隨季節氣候而產生的周期變化現象。二句說只有為做官在外鄉漂泊的人,對大自然的周期性變化特別驚心。紀昀評曰:“起句警拔,入手即撇過一層,擒題乃緊,知此自無通套之病。”(《瀛奎律髓匯評》)起聯承題,物候新,睛點早春。“偏驚”,則領起中二聯實寫景物之新。
〔3〕“云霞”二句:曙,曙光。這里指拂曉時云霞從海中涌起的燦爛景色。渡江春,晉陵位于江南,春早,渡過長江到晉陵,便見到梅紅柳綠,一片盎然春意。二句寫景之新。
〔4〕“淑氣”二句:淑氣,春日和煦的空氣。蘋,多年生水草。二句續寫景之新,和煦的春風引得黃鶯鳴唱,明朗的陽光照耀蘋草,草的顏色由暗轉綠。
[5]“忽聞”二句:古調,古代的曲調,這里指陸丞的詩。歸思,懷鄉思歸的情思。沾巾,指流淚。結聯“以歌古調”上應“和”字,又以“思歸”上應“宦游”。
這首五律抒寫詩人宦游江南的感慨和歸思。《瀛奎律髓》說:“律詩初變,大率中四句言景,尾句乃以情繳之,起句為題目。”本詩首聯承題并總領全篇,而起句驚矯不群。中間二聯寫景,正合“游望”,又都應在“新”和“驚”,用字精練,如《詩境淺說》的評語:“實寫當時景物,而中四句‘出’字、‘渡’字、‘催’字、‘轉’字,用字之妙,可為詩眼。春光自江南而北,用‘渡’字尤精確。”“偏驚”、“忽聞”也用得精彩。“驚”、“新”是全篇關鍵字,而“忽聞”則上和題,下領結句,道出本詩的傷春本意。全詩構思縝密,起承轉合嚴密合縫,而且格律謹嚴,對仗工整,表明在作成此詩時,即7世紀末五言律詩已經基本成熟。所以明人胡應麟說:“初唐五言律,‘獨有宦游人’第一。”古人學律詩亦常以杜審言詩為范本,《唐詩緒箋》說:“五言律詩貴乎沉實溫麗,雅正清遠。含蓄深厚,有言外之意;制作平易,無艱難之患,最不宜輕浮俗濁,則成小人對屬矣,似易而實難。又須風格峻整,音律雅渾,字字精密,乃為得體。初唐惟杜審言創造工致,最為可法。”
上一篇:《漢代文學·賈誼·吊屈原賦》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三國六朝文學·阮籍·詠懷詩》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