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學·譚嗣同·潼關》原文、賞析、鑒賞
終古高云簇此城〔2〕,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3〕,山入潼關不解平〔4〕。
〔1〕這首詩寫于作者十八歲時。 潼關,在今陜西省潼關縣境,為古代東西往來的要隘。譚嗣同(公元1865~1898),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激進派。戊戌變法失敗后,譚嗣同與林旭、楊銳、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同時被害,史稱“戊戌六君子”。 譚嗣同在文學上也是一個革新者,主張散文通俗化,是“詩界革命”的倡導者之一。他的詩具有強烈的愛國思想,風格豪邁、雄健。 有《譚嗣同全集》。
〔2〕終古:從古到今。
〔3〕“河流”句:黃河奔流在廣闊的原野上還嫌受束縛。 河,指黃河。
〔4〕“山入”句:意謂潼關以西山勢更加起伏不平。 不解平,不知什么是平坦。
這首詩是作者早年從湖南赴蘭州省親途經潼關時所作。 詩中描寫了潼關一帶雄偉壯麗的自然景物。 作者用江河橫流大野表現自己沖決封建網羅的時代精神,抒發了自己遠大的抱負和志向,最后一句暗喻世途之崎嶇艱險。 整首詩頗富雄健的氣勢。
上一篇:《清代文學·鄭燮·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宋代文學·陳與義·牡丹》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