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學(xué)·蘇軾·浣溪沙》原文、賞析、鑒賞
徐門石潭謝雨,〔2〕道上作五首。
潭在城東二十里,常與泗水增減,清濁相應(yīng)。〔3〕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繰車,〔4〕牛衣古柳賣黃瓜。〔5〕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6〕敲門試問野人家。〔7〕
〔1〕這首詞寫于元豐元年,作者任徐州太守之時(shí)。《浣溪沙》詞調(diào)介紹見李璟詞。
〔2〕徐門:徐州,今江蘇徐州市。謝雨:天旱求雨,得雨后謝神。于石潭謝神是當(dāng)?shù)仫L(fēng)俗。
〔3〕泗水:源于山東泗水縣,南流匯入運(yùn)河,因與石潭相通,故漲落、清濁相一致。
〔4〕繰車:繅絲的工具。繰,同繅(sao)。
〔5〕“牛衣”句:牛衣,粗麻或草編成,披于牛背。這是借指穿粗陋破舊衣服的農(nóng)民,本句言其在道邊古柳下賣黃瓜。
〔6〕漫思茶:不由得想喝茶水。
〔7〕野人家:指住在山野的農(nóng)家。
唐五代以來的詞,極少寫農(nóng)村景象。蘇軾這首小令卻吟詠充滿詩情畫意的農(nóng)村風(fēng)光,創(chuàng)始性地?cái)U(kuò)展了詞的題材。上片通過進(jìn)村后的所見所聞,以棗花簌簌落、全村繅車響,古柳下賣黃瓜的吆喝,一連串聲響,充滿了農(nóng)村生活的氣息,再現(xiàn)了初夏農(nóng)村的風(fēng)情;下片通過日高乏渴、敲門討茶,反映出作者如何處理官民關(guān)系及其平易近人與灑脫的性格。小令的語言樸實(shí)、清新,純用白描手法,毫無綺靡雕飾之處,詞句錘煉而不露痕跡。
上一篇:《宋代文學(xué)·晏殊·浣溪沙》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清代文學(xué)·吳嘉紀(jì)·海潮嘆》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