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學·王世貞·登太白樓》原文、賞析、鑒賞
昔聞李供奉〔2〕,長嘯獨登樓。此地一垂顧,高名百代留。〔3〕白云海色曙〔4〕,明月天門秋〔5〕。 欲覓重來者,潺湲濟水流。〔6〕
〔1〕這是作者登臨太白樓的題詠詩。太白樓在山東濟寧。《嘉慶一統(tǒng)志》:“李白酒樓在濟寧州南城上,唐李白客任城縣,縣令賀知章觴之于此。 今樓與當時碑刻俱存。”王世貞(公元1526~1590),字元美,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江蘇太倉人。嘉靖二十六年進士,官至南京兵部侍郎、刑部尚書。王忬之子。為人耿介,開罪嚴世蕃,其父被嚴嵩害死,曾作長詩揭露嚴氏父子罪惡。 與李攀龍交好,同為“后七子”領(lǐng)袖,攀龍死后,他獨主文壇二十年。 晚年放棄“高古”主張,詩風轉(zhuǎn)變?yōu)槠降匀弧K谠娢暮臀恼撝T方面都有建樹,著作等身,《弇州山人四部編》一百四十卷、《續(xù)編》二百零七卷。
〔2〕李供奉:指李白,唐玄宗曾任用李白為供奉翰林。
〔3〕“此地”二句:說李白曾登臨此樓,使此樓盛名傳百代。
〔4〕海色:海面呈現(xiàn)的景色,因光線與海底地質(zhì)而浮動變化不定。曙,這里指月亮初升。 司空圖《詩品·清奇》:“如月之曙,如氣之秋。”
〔5〕天門:天宮之門,代指天上宮闕。世稱李白為“謫仙人”,作者想象李白該回到天上去了。
〔6〕“欲覓”二句:意為只見濟水長流,再無李白這樣的人來登此樓了。
詩人登太白樓緬懷李白,并不正面描寫李白其人其事和太白樓其樓其狀,而只寫李白登臨長嘯和樓因人傳,便突出了李白的風度和神采。他只寫所望景色,由“白云”、“海色”、“明月”依舊,聯(lián)想李白已歸天宮而不再歸來,便表現(xiàn)了對李白的仰慕和崇敬。而前有李白,后無來者,又流露出惆悵的喟嘆。詩寫得瀟灑自如,清新疏朗;“一垂顧”、“百代留”,對仗輕巧;“海色曙”、“天門秋”,情景交融。全詩已無“高古”琢飾的痕跡,是作者詩風轉(zhuǎn)變后的作品。
上一篇:《遼金文學·元好問·癸巳五月三日北渡(選)》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唐五代文學·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