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小說·世說新語·王子猷居山陰任誕門》原文、賞析、鑒賞
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 “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本篇記述王子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的一段故事。王子猷,名徽之,他是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晉書》有傳,本篇所敘故事,亦被采入本傳中。王子猷是“卓犖不羈”、“雅好放誕”的人,這是魏晉崇尚的名士風度,其思想根源與他們企慕老莊有關。他閑居山陰,是棄官東歸以后的事。
小說所寫王子猷的活動,完全是即興的。在一個寒冷的冬夜,大雪紛飛,王子猷一覺而醒,遂開門四望,只見夜雪皚皚,白茫茫一片,便飲酒頌詩,良多興味。他所詠之詩為西晉詩人左思的《招隱詩》,此詩現存兩首,內容都是歌頌山林隱逸的。此時王子猷已辭官東歸,詠《招隱詩》正對自己的口味。詩中所描寫的“巖穴無結構,丘中有鳴琴。白雪停陰岡,丹葩曜陽林。……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等語句,必然引起王子猷的共鳴。但這也不過是興之所之。下文忽然描寫他的轉念,他想起友人戴安道(即戴逵)來,這時戴居住在剡,他不等天明,便夜乘小船去尋訪友人。這一細節,表現出主人公的任性和急切,這還可以理解。令人難以理解的是,他日夜兼程到達友人的住處,到了門口不見友人又轉身返回,這就有點怪誕了。別人問到其中的原因,他還居然振振有辭,說什么“我本乘興而來,興盡而返,又何必見戴安道呢?”小說寫到這里便戛然而止,對王子猷的行為不作任何評價,完全用人物的行動和語言來突現人物的性格特征。作者的評價體現在本篇的分類上,“任誕”二字,是對主人公言行的簡單概括,小說所記,不過是王子猷任誕的例證。以后出現的文言短篇小說便不用這種手法了,他們寫人物時往往對人物的個性作簡單的概括,認后再通過人物的言行,通過具體情節來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我國古代的小說批評家稱這種手法為“先斷后敘法”(《聊齋志異》但明倫評語)。所謂先斷即是先對人物性格下一斷語,所謂后敘即讓人物的言行和小說的情節來證實這個斷語。《世說新語》的分門,實際起了“先斷”的作用,它代表了作者對人物言行的評價。為敘事簡括,往往在小說的下文便不再作任何評價。從小說的發展歷史看,這是“先斷后敘法”的前奏。
上一篇:《元代文學·薩都剌·滿江紅》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李金發·琴的哀》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