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文學·李白·早發白帝城[1]》原文、賞析、鑒賞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2]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3]
[1]李白因參加永王幕府,被判流放夜郎(今貴州正安縣北),李白踏上赴流放地之艱苦長途,經長江逆流而上,于乾元二年春到達四川東部的巫山縣時,適逢朝廷宣布大赦,李白又掉轉船頭,順流而下。因為遇赦免罪,絕處逢生,驚喜交集,所以寫的這首七絕調子輕快。白帝城,在今四川奉節縣,奉節古時又稱夔州。李白從巫山縣折返,巫山縣在白帝城東不遠。詩題一作《下江陵》。
[2]彩云間:白帝城地勢高峻,早晨發舟順流而下,從舟中仰望,其城如在彩云之間,正是麗日晴空,彩霞燦爛。江陵,即今湖北江陵縣。一日還:指朝發夕至。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江水》引盛弘之《荊州記》:“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李白此詩用此說。
[3]“兩岸”二句:上引酈道元文章說:“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李白也借鑒這段描寫寫出“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不過不是表現哀惋,而表現出絕處逢生的欣悅之情。兩岸猿聲啼不住,表明兩岸連山;輕舟已過萬重山,表明水流湍急故舟行神速。其實,白帝至江陵六百余里,白帝東下為三峽,古時峽道多礁,航行并不快速,蘇軾有詩記其從水路出峽,由白帝城至江陵用了大約近一個月的時間。“朝發白帝,暮到江陵”,是酈道元的藝術夸張,極言水急舟輕。李白取其意,兼寫自己當時暢快的心情。
這首七絕寫從白帝城放舟過三峽下江陵。首句是早晨從白帝城發船,歸舟如浮彩云而下,眼前一片光明氣象,景中寓情。次句化用《水經注》記載,船行一日千里,“還”字點明東歸。三句乃取意《水經注》,輕舟神速,耳目中不斷猿聲和山影,寫出三峽兩壁重山峻嶺、猿鳴其上的特有景色。末句更是神來之筆,寫出輕舟越過萬重山進入坦途, 表現了詩人歷經艱險重入平川的輕快心情。詩人雖取意于《水經注》,但他把地理記載詩化了,而且字里行間處處流露他解脫枷鎖、重獲自由的暢快和喜悅。詩的境界靈妙,氣勢豪邁,神采飛揚。明代大作家王世貞將這首詩和王維的“渭城朝雨”、王之渙的“黃河遠上”, 推為盛唐七絕的“壓卷之作”。(《唐人萬首絕句選》)
上一篇:《唐五代文學·李商隱·無題[1]》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三國六朝文學·謝脁·晚登三山還望京邑》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