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六朝文學·鮑照·代出自薊北門行》原文、賞析、鑒賞
羽檄起邊亭〔2〕,烽火入咸陽〔3〕。征騎屯廣武〔4〕,分兵救朔方〔5〕。嚴秋筋竿勁〔6〕,虜陣精且強〔7〕。天子按劍怒,使者遙相望〔8〕。雁行緣石徑〔9〕,魚貫度飛梁〔10〕。簫鼓流漢思〔11〕,旌甲被胡霜〔12〕。疾風沖塞起,沙礫自飄揚〔13〕。馬毛縮如猬〔14〕,角弓不可張〔15〕。時危見臣節〔16〕,世亂識忠良。投軀報明主,身死為國殤〔17〕。
〔1〕《出自薊北門行》是樂府舊題,屬《雜曲歌辭》。本篇是擬樂府,所以加一“代”字,寫將士從軍衛國的壯志和朔方邊塞的風物。薊(ji),故燕國,在今北京一帶。
〔2〕羽檄:檄是古代用于征召或聲討的文書,遇情況緊急,則插上羽毛,稱為羽檄。邊亭:邊境上駐防敵寇的城堡。
〔3〕烽火: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咸陽:秦都城,這里泛指京城。
〔4〕征騎:騎兵。屯:駐扎。廣武:縣名,故城在今山西代縣西。
〔5〕朔方:郡名,在今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一帶。
〔6〕嚴秋:深秋。筋竿:弓箭。勁(jing):強勁有力。
〔7〕虜陣:敵軍陣營。
〔8〕遙相望:指使者多、絡繹不絕。
〔9〕雁行:形容軍隊排列如雁飛的行列。緣:沿。石徑:山路。
〔10〕魚貫:形容軍隊像游魚一樣前后相貫。飛梁:凌空架起的橋梁。
〔11〕簫鼓:軍中樂鼓。流漢思:流露出國思念漢朝鄉土的情緒。
〔12〕旌:旌旗。甲:鎧甲。被:披、覆蓋。胡霜:胡地的霜。
〔13〕礫(li):碎石。
〔14〕縮:因天冷而蜷縮。猬:刺猬。
〔15〕角弓:用獸角裝飾的弓。張:拉開。
〔16〕節:節操。
〔17〕投軀:捐軀,獻身。國殤:為國而戰死。
這是一篇頌揚衛國戰士慷慨捐軀的悲壯詩歌,是鮑照作品中為數不少的情辭雄壯的邊塞詩之一。全詩寫得簡練蒼勁,雄渾激昂。清人沈德潛評論說:“明遠能為抗壯之音,頗似孟德。”(《古詩源》卷十一)就是針對此詩的內容和風格而言的。此類作品在當時的詩壇獨樹一幟,對唐人的邊塞詩產生了良好而深遠的影響。
上一篇:《清代文學·吳敬梓·嚴監生之死》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宋代文學·陳與義·傷春》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