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水拍·七律》原文、賞析、鑒賞
長 征
一九三五年十月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從中央革命根據地出發作戰略大轉移,經過贛、閩、鄂、粵、湘、黔、川、滇、康、甘、陜等十一省,擊潰敵人多次圍攻、堵截和尾追,戰勝軍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無數艱險,行軍二萬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勝利到達陜北革命根據地。這首七律寫于到達陜北之時,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革命英雄主義頌歌,堪稱為千古絕唱。
這首詩的內容是對兩萬五千里長征歷程的概括和提煉。“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長征萬水千山,無數艱難險阻,英雄紅軍全不放在眼里,用“只等閑”三字突出了紅軍對艱難險阻的蔑視,這個起聯為全詩定下革命英雄主義的基調。中間兩聯從長征歷程中提煉出四處大的險阻:“五嶺逶迤騰細浪”,五嶺是綿延于鄂、湘、粵、桂四省邊境的山脈,紅軍穿行其中,前有堵截,后有追兵,上有敵機,而在紅軍看來,那起伏的崇山峻嶺,就像是跳騰的細微的波浪。烏蒙是橫亙于云貴兩省之間的山脈,氣勢極為雄偉(磅礴),紅軍看來,也只像是滾動的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寫紅軍過金沙江,金沙江為長江上游的一段,江兩岸是高聳入云的懸崖峭壁,紅軍在云南祿勸縣的絞車渡渡江時是1935年5月,所以說“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大渡河上的瀘定橋在四川省瀘定縣,自古是天險,兩岸高山峻嶺,水勢陡急,太平天國石達開全軍覆沒于大渡河。橋長約30丈,用13根鐵索組成,上鋪木板。紅軍于1935年5月下旬到達時,橋板已被敵人拆掉,紅軍先頭部隊在敵人炮火中攀援鐵索沖過去,打開通道。詩中提煉出這些典型戰例,表現紅軍的英雄氣概。尾聯“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岷山,是綿延于川、青、甘、陜之間的山脈,在川、甘交界處有幾十座山峰海撥4500米,終年積雪,稱大雪山。1935年9月紅軍主力經過激烈戰斗突破天險臘子口,越過岷山,進了平原。毛澤東曾形容部隊越過岷山,猶如“柳暗花明又一村”。“三軍”有兩種解釋,一說是指紅軍一、二、四方面軍會師;一說古時軍隊分左、中、右三軍,以三軍泛指全軍。查長征史實,以后者解釋為是。
詩人把威武雄壯的二萬五千里長征,經過藝術的概括和提煉,濃縮為七言八句五十六字,歌頌了工農紅軍堅苦卓絕、蔑視困難、英勇奮進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全詩一氣貫穿,輕快流暢,而又對仗工整,格律嚴緊,由領導長征的統帥歌詠長征,藝術上又達到卓越的成就,也前無古人。
上一篇:《三國六朝文學·王粲·七哀詩(其一)》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三國六朝文學·吳均·與宋元思書》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