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金文學·王若虛·焚驢記》原文、賞析、鑒賞
歲己未〔2〕。河朔大旱,遠邇焦然無主賴〔3〕。鎮陽帥自言憂農〔4〕,督下祈雨甚急。厭禳小數〔5〕,靡不為之,竟無驗。既久,怪誣之說興,適民家有產白驢者,或指曰:“此旱之由也。云方興,驢輒仰號之,云輒散不留,是物不死,旱胡得止?”一人臆倡,眾萬以附。帥聞,以為然。命亟取,將焚之。
驢見夢于府之屬某曰〔6〕:“寃哉焚也!天禍流行,民自罹之〔7〕,吾何預焉〔8〕?吾生不幸為異類,又不幸墮于畜獸,乘負駕馭,惟人所命,驅叱鞭箠,亦惟所加,勞碌以終,吾分然也〔9〕。若乃水旱之事,豈其所知,而欲置斯酷歟?孰誣我者,而帥從之!禍有存乎天,有因乎人。人者可以自求,而天者可以委之也〔10〕。殷之旱也,有桑林之禱,言出而雨;〔11〕衛之旱也,為伐邢之役,師興而雨;〔12〕漢旱,卜式請烹弘羊;〔13〕唐旱,李中敏乞斬鄭注。〔14〕救旱之術多矣,盍亦求諸是類乎?求之不得,無所歸咎,則存乎天也,委焉而已。不求諸人,不委諸天,以無稽之言,而謂我之愆〔15〕。嘻,其不然!暴巫投魃〔16〕,既已迂矣,今茲無乃復甚?殺我而有利于人,吾何愛一死?如其未也,焉用為是以益惡?濫殺不仁,輕信不智,不仁不智,帥胡取焉?吾子,其屬也,敢私以訴〔17〕。”
某謝而覺〔18〕,請諸帥而釋之。人情初不懌也〔19〕。未幾而雨,則彌月不解,潦溢傷禾〔20〕,歲卒以空〔21〕。人無復議驢。
〔1〕本篇選自王若虛《滹南遺老集》卷四十二。 王若虛(公元1174~1243),字從之,號慵夫,藁城(在今河北省)人,金章宗承安進士,歷官左司諫、延州刺史、翰林直學士,金亡不仕,自稱滹南遺老。所撰《滹南遺老集》凡《五經辨惑》《文辨》等三十七卷,多辨證經史諸書之作,對漢、宋諸儒經解之迂謬頗多批評。有《詩話》三卷、《雜文》五卷及詩作。其論文崇尚真實自然、辭達理順;論詩推崇白居易、蘇軾(對東坡詩既有充分的肯定,也對其短處有所批評),批評江西詩派,反對模擬雕琢。 其《論詩詩》絕句三十首為我國文學批評理論的重要文獻。其創作和詩文理論對金代后期的文風有重要影響。本文選自《滹南遺老集》。
〔2〕歲己未:金章宗承安四年。
〔3〕無主賴:無依靠無辦法。
〔4〕鎮陽帥:鎮陽地方的軍事行政長官。鎮陽,即鎮州,轄境相當今河北石家莊市區及井陘、行唐、正定、阜平、欒城、平山、靈壽、藁城諸縣,治所在真定(正定)。
〔5〕厭禳小數:厭、禳,祈禱免災的巫術。 小數,小法術。
〔6〕見(xian)夢:托夢。 府之屬:帥府的僚屬。
〔7〕罹:遭受。
〔8〕預:相干。
〔9〕分:本分。
〔10〕委:聽任。
〔11〕“殷之旱也”三句:見《呂氏春秋·順民》:“昔者湯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湯乃以身禱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無及萬夫;萬夫有罪,在余一人;無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傷民之命。 ……民乃悅甚,雨乃大至。”
〔12〕“衛之旱也”三句:見《左傳·僖公十九年》:“衛人伐邢,以報菟圃之役,于是衛大旱……寧莊子曰:‘昔周饑,克殷而年豐;今邢方無道,諸候無伯,天其或者欲使衛討邢乎?’從之,師興而雨。”
〔13〕“漢旱”二句:見《史記·平準書》,弘羊,即桑弘羊,漢武帝時任治粟都尉、領大司農,推行鹽、鐵、酒類專賣政策。 時大旱,武帝令任太子少傅的卜式求雨,卜式曰:“烹弘羊,天乃雨。”
〔14〕“唐旱”二句:見《舊唐書·李中敏傳》,晚唐文宗時大旱,向監察御史李中敏求降雨之術,李上書云:“今治雨之方,莫若斬鄭注。“鄭注,文宗的寵臣之一,晚唐官僚集團因黨爭、政見的不同,常互相指責,李中敏視鄭注為奸臣
〔15〕愆:過失。
〔16〕暴巫投魃(ba):暴巫,認巫在烈日下求雨。投魃,驅趕旱神。魃,古代神話中的旱神。
〔17〕敢私以訴:大膽地私下向你訴說。
〔18〕謝:道謝。覺:醒。
〔19〕懌:愉快。
〔20〕潦溢:地面積水淹沒田地莊稼。潦,通“澇”,雨水過多。
〔21〕歲卒以空:結果年成無收獲。歲,年成。
這是一篇諷剌寓言小品文,通過白驢托夢,陳述焚驢祈雨的荒唐無稽和統治者的無知。文章列舉了殷旱、衛旱、漢旱、唐旱的歷史記載,批評統治者“監殺不仁”、“輕信不智”,正是借白驢之口,表述個人見解。末尾以釋驢后“未幾而雨”的事實,證明焚驢祈雨的荒誕無知。文章層次分明,語言樸實無華,如述家常。
上一篇:《宋代文學·范仲淹·漁家傲》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唐五代文學·沈佺期·獨不見[1]》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