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文學·沈佺期·獨不見[1]》原文、賞析、鑒賞
盧家少婦郁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2]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3]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4]誰為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5]
[1]《獨不見》是《樂府·雜曲歌辭》舊題,寫不得相見的傷思。宋之問襲用舊題,亦寫思婦的孤獨愁苦,題一作《古意呈喬補闕知之》,或有所寄。沈佺期(公元656~714),字云卿,相州內黃(今河南內黃)人。上元二年進士,官至太子少詹事,依附武則天寵幸的張易之,中宗李顯復位時,流放驩州(今越南境內)。召回后,任起居郎兼修文館直學士、中書舍人。詩多陪幸奉侍之作,內容多不可取;惟于近體聲律的定型起較大作用,為律詩奠基者之一。與宋之問齊名,并稱“沈宋”。
[2]“盧家”二句:盧家少婦,語見樂府古辭《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東流,洛陽兒女名莫愁。莫愁十三能織綺,十四采桑東陌頭,十五嫁為盧家婦,十六生兒字阿侯。盧家蘭室桂為梁,中有郁金蘇合香。”后人乃用“盧家婦”作為貴族少婦的代稱。郁金堂,用名貴香料郁金香和泥涂飾的堂屋。海燕,又名越燕,燕的一種,產于南方濱海地區,故名。海燕性喜雙棲,這里用海燕的雙棲,映襯少婦的孤單。玳瑁梁,以玳瑁為飾的屋梁;玳瑁,一種生于海洋的甲殼動物,甲堅硬光亮有文采,常用為裝飾。首聯重彩描寫閨房的華麗和少婦的嬌美,以燕雙棲的形象襯映主人公的孤凄。
[3]“九月”二句:寒砧(zhen),這里指秋天的搗衣聲。砧是搗衣的墊石,過去婦女在趕制冬衣時把漿洗過的布帛疊起,放在平滑的砧石上,用棒棰棰平展,謂之搗衣,搗衣時發出均勻單調的敲擊聲。木葉,樹葉。征戍,征調去防守邊疆。遼陽,指今遼寧省遼河以東地區,唐置遼州,治遼陽(現遼陽市),唐時是東北邊防重地。頷聯寫寒砧聲聲,木葉蕭蕭,思婦遙憶被征調防邊已經十年的征人。
〔4〕“白狼”二句:白狼河,即大凌河,在今遼寧南部,東流經錦州入海,河之北即為遼陽。丹鳳城,指京城長安。唐建章宮有鳳闕,大明宮有丹鳳門,故稱。頸聯寫夫婦遙隔,音書斷絕,秋夜漫漫,加重相思之苦的分量。
〔5〕“誰為”二句:誰為,為誰的倒裝。流黃,褐黃色的絲織品,這里指帷帳。尾聯寫明月如水空照孤帳,進一步表現主人公的孤寂、愁悶和相思。
懷念征人是古詩的傳統主題,此詩委婉纏綿而獨有特色。詩中一字不提思念,而思念深情縱貫全篇。作者善用比興,以烘染環境氣氛的手段,或正面襯托,或反面映照,多方面多角度地把思婦的心態表現得委曲深細,情景交融。詩用樂府舊題,在體式上實是形式完整的七言律詩。七律在初唐還處于萌芽狀態,這是較早出現的七律,語言上雖尚未脫盡齊、梁的鉛華,但已趨向樸實,而聲律謹嚴、對仗工整,如《新唐書·文藝傳》所說:“建安后迄江左,詩律屢變,至沈約、庾信以音韻相婉附,屬對精密,及宋之問、沈佺期又加靡麗,回忌聲病,約句準篇,如錦繡成文。學者宗之,號為沈、宋。”元稹也說:“沈、宋之流,研練精切,穩順聲勢,謂之為律詩。”(《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并序》)這是指他對律體發展的貢獻,但這首詩畢竟是初唐的律詩,尚有六朝語詞浮艷的余習,未脫樂府用語的平熟,風韻意趣不足。如《詩藪》評曰:“‘盧家少婦’,體格風神,良稱獨步,惜頷頗偏枯,結非本色,同樂府語也……起句千古驪珠,結語幾成蛇足。”
上一篇:《遼金文學·王若虛·焚驢記》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清代文學·龔自珍·病梅館記》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