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金文學·元好問·岐陽》原文、賞析、鑒賞
百二關河草不橫,十年戎馬暗秦京〔2〕。 岐陽西望無來信,隴水東流聞哭聲〔3〕。野蔓有情縈戰骨,殘陽何意照空城〔4〕。從誰細向蒼蒼問,爭遣蚩尤作五兵〔5〕。
〔1〕《岐陽》是元好問“喪亂詩”的代表作。金哀宗正大八年,金軍與蒙古軍在岐陽(今陜西風翔)進行一次重要戰役,金軍戰敗,岐陽為蒙古軍攻陷。作者當時任南陽縣令,聞訊寫了《岐陽》三首,這是第二首。元好問(公元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金末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市)人,金宣宗興定五年進士,歷任縣令等職,官至左司員外郎。金亡,隱居不仕。元好問是金代最杰出的詩人,繼承建安以來中國古典詩歌傳統,倡導質樸剛健、清新自然的詩風,其“喪亂詩”反映了金末社會矛盾和民族矛盾,有“詩史”之稱。 有《遺山先生全集》,并輯有金詩總集《中州集》。
〔2〕“百二”二句:百二關河,語出《史記·高祖本記》:“秦形勝之國,帶山河之險,懸隔千里,持戟百萬,秦得百二焉。”裴骃《集解》:“秦地險固,二萬人足擋諸候百萬人。”草不橫,草不橫倒。唐顏師古謂橫草即在草中行軍,使草偃服。詩人以此意象喻指金兵未加抵抗。十年戎馬,戎馬代指戰爭,自金興定五年蒙古軍進攻陜北,至岐陽戰役,正十年。 秦京,本指咸陽,這里泛指秦川(今陜西一帶地區)。 首聯寫險固的關河失守,長期戰爭使秦川暗無天日。
〔3〕“岐陽”二句:無來信,暗指岐陽失陷。 隴水,指渭水上游,流經甘肅東部,古樂府《隴頭歌》:“隴頭流水,鳴聲嗚咽。”《中州集·雷琯·商歌十章序》:“客有自關輔來,言秦民之東徙者,余數十萬口,攜持負載,絡繹山谷間,晝餐無糗糒,夕休無室廬,饑羸暴露,濱死無幾。”頷聯寫岐陽失陷,難民東徙哭聲不絕。
〔4〕“野蔓”二句:野蔓,野草。縈,纏繞。頸聯繼續寫戰爭造成的破壞,戰骨盈野,殘陽空城。化用江淹《別賦》:“試望平原,野蔓縈骨,拱木斂魂。”
〔5〕“從誰”二句:蒼蒼,天色,《莊子·逍遙游》:“天之蒼蒼,其正色邪?”這里代指天。爭,怎能。蚩尤,古代傳說中的九黎族部落酋長,此處代指異族敵人。五兵,五種兵器,各古籍所載細目有所不同,多謂為矛、戟、鉞、楯、弓矢,這里代指兵災。尾聯以激憤之情質問蒼天。
這首七律的情辭沉郁蒼涼,意境雄渾開闊,反映了岐陽陷落,百里秦川慘遭蹂躪,人民流離。暗淡失色的秦川,嗚咽聲中的隴水,荒野中的戰骨,夕照中的空城,構成凄愴悲涼的畫面。詩中多用比擬手法:流水可聞哭聲;野草情繞戰骨;夕陽本無意,何以照空城?蒼天實無心,竟然被質問,更突出了詩人的激憤之情。清人趙翼曰:“唐以來,律詩之可歌可泣者,少陵十數聯外,絕無嗣響,遺山則往往有之。”
上一篇:《先秦文學·屈原·山鬼》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徐志摩》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