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六朝文學·陶淵明·桃花源記》原文、賞析、鑒賞
晉太元中〔2〕,武陵人捕魚為業〔3〕。緣溪行〔4〕,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5〕。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6〕。
林盡水源〔7〕,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8〕;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9〕。土地平曠〔10〕,屋舍儼然〔1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12〕;阡陌交通〔13〕,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14〕。黃發垂髫〔15〕,并怡然自樂〔16〕。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17〕,具答之〔18〕。便要還家〔19〕,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20〕。自云先世避秦時亂〔21〕,率妻子邑人〔22〕,來此絕境〔23〕,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24〕。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25〕,皆嘆惋〔26〕。馀人各復延至其家〔27〕,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28〕。”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29〕,處處志之〔30〕。及郡下〔31〕,詣太守〔32〕,說如此〔33〕。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34〕,遂迷〔35〕,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36〕,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37〕。未果〔38〕,尋病終〔39〕。后遂無問津者〔40〕。
〔1〕本文是陶淵明晚年的重要作品,約寫于五十七歲時。作者虛構了一個沒有剝削壓迫、人人自得其樂的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理想。“記”后有《桃花源詩》一首,今略。
〔2〕太元:東晉孝武帝司馬曜的年號(公元376~396)。
〔3〕武陵:郡名,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
〔4〕緣:沿著。
〔5〕英:花。繽紛:紛繁。
〔6〕窮:盡。
〔7〕林盡水源:桃花林盡頭就是溪流源頭。
〔8〕才通人:僅能容一個人通過。
〔9〕豁然開朗:開闊明亮。
〔10〕平曠:平坦空曠。
〔11〕儼(yan)然:整齊的樣子。
〔12〕屬:類。
〔13〕阡陌:田間小道。南北曰阡,東西曰陌。交通:交錯。
〔14〕悉:全,都。
〔15〕黃發垂髫(tiao):指老人和兒童。老年人發色轉黃,故以黃發指老人。兒童頭發下垂,故以垂髫指兒童。
〔16〕并:全都。怡(yi)然:快樂的樣子。
〔17〕問所從來:問(漁人)從哪兒來。
〔18〕具:全部,一一。
〔19〕要(yao):同“邀”,約請。
〔20〕咸:都。
〔21〕先世:祖先。
〔22〕邑人:同鄉人。
〔23〕絕境:與外界隔絕的地方。
〔24〕無論:更不用說。
〔25〕此人:指漁人。為具言:為(桃花源中人)詳細述說自己知道的一切。
〔26〕嘆惋:感慨嘆息。
〔27〕延:迎請。
〔28〕不足:不值得。外人:桃花源外的人。
〔29〕扶:順著。向路:來時走的路。
〔30〕志:標記。
〔31〕及:來到。郡下:郡城。
〔32〕詣(yi):拜見。
〔33〕說如此:告訴這種情況。
〔34〕向所志:原先記下的標記。
〔35〕遂迷:竟然迷路。
〔36〕南陽:郡名,治所在今河南南陽市。劉子驥:名驎之,晉代隱士,好游山水,事載《晉書·隱逸傳》。
〔37〕規往:計劃前去。
〔38〕未果:沒能實現。
〔39〕尋:不久。
〔40〕問津:本義為詢問渡口,這里指探訪桃花源的路。
出于對東晉動蕩混亂現實社會的否定和對安定平靜生活的向往,陶淵明運用浪漫主義手法描繪出一個世外桃源。這與他受老子“小國寡民”、“絕圣棄智”思想的影響不無關系,也與魏晉以來反儒家名教而倡返歸自然的思潮一脈相承。世外桃源的社會理想雖在現實中不可能實現,但通過陶淵明的藝術創造,卻給人們留下了一篇沖淡自然、風景如畫、敘事婉轉、意境幽遠的優秀散文作品。
上一篇:《明代文學·王陽明·月夜》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宋代文學·文天祥·正氣歌序》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