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學·王陽明·月夜》原文、賞析、鑒賞
與諸生歌于天泉橋
萬里中秋月正晴,四山云藹忽然生。須臾濁霧隨風散,依舊青天此月明。肯信良知原不昧〔2〕,從他外物豈能攖〔3〕!老夫今夜狂歌發,化作鈞天滿太清〔4〕。
處處中秋此月明,不知何處亦群英〔5〕?須憐絕學經千載,莫負男兒過一生!〔6〕影響尚疑朱仲晦,支離休作鄭康成。〔7〕鏗然舍色秋風里,點也雖狂得我情〔8〕。
〔1〕這兩首哲理詩作于嘉靖三年,作者五十三歲時。這時他已平定寧王叛亂,卻受排擠回鄉賦閑。副題中的天泉橋,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越城區,是山陰的名勝。據其《年譜》:中秋節之夜,月明如畫,他在天泉橋側碧霞池上置備酒宴,召集學生百余人飲宴。酒半酣,歌聲漸動,久之,或投壺聚算,或擊鼓,或泛舟。先生見諸生興劇,退而作詩。作的就是這兩首詩。王陽明(公元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曾隱居會稽(紹興)陽明洞,創辦過陽明學院,故世稱陽明先生。弘治進士,先后任刑部、兵部主事,因忤權宦劉瑾,受廷杖,謫貴州龍場驛丞,劉瑾伏誅,遷廬陵知縣,擢右僉都御史,巡撫南康、贛州,先后平定福建、江西各地農民暴動。正德十四年,寧王叛于南昌,他主動發兵三十萬直搗南昌,活捉寧王。功成一度受排擠,回鄉講學。嘉靖六年以左都御史又總督兩廣軍務,平定廣西少數民族叛亂。他對朱明王朝有大功勛,謚號文成公。他曾與“前七子”相唱和,有詩名。但他主要致力于哲學的創新,改造了南宋的理學而創立心學學說,或稱王學。 王學在明代后期形成巨大的思潮,對后世產生深遠的影響。這首詩的寫作處天泉橋,就是他的學說最后完成的地方,至今仍有所謂“天泉證道”的遺跡。 他的詩文創作,也出手不凡,在明代,其文學成就也屬第一流。 有《王文成公全書》,今人輯為《王陽明集》。
〔2〕良知:王學的核心概念,簡言之就是人人內心本來具有的天理良心。
〔3〕攖(ying):觸犯、干擾。
〔4〕“化作”句:鈞天,這里指天上的音樂。 太清,即太空,古人認為天由清氣構成。 這句說我的歌聲化作天上的音樂充滿太空。
〔5〕群英:兼指月之光華和在座的眾學生。
〔6〕“須憐”二句:憐,愛惜。 絕學,最高的、難以為繼的學說、學問,這里指孔子的真儒學。 二句意為從孟子以后儒學的真脈斷了,希望學生努力繼承儒學的真精神,不虛度一生。
〔7〕“影響”二句:影響,這里是蒙朧、捕風捉影的意思。朱仲晦,即朱熹,仲晦是字,南宋理學大師。鄭康成,即鄭玄,字康成,遍注群經的漢學大師。王陽明認為朱熹的學說并沒有得到儒學的要領,其理論有可疑之處;鄭玄從事注經,支離分解,破碎大道,也不得儒學的根本。
〔8〕點也:典出《論語》“侍坐”章,孔子問幾個學生的志向,學生都鄭重回答,唯有曾點,正在彈瑟,鏗然彈完一曲,才放下瑟說,他的志向就是沐浴春風在野外唱歌,孔子贊揚地說:“吾與點也。”
有人認為讀通了這兩首詩,就了解了王陽明學說的大半。這兩首詩,一言以蔽之,就是“致良知”。 良知是人人固有的,就像這明月,光明是其自性;云霧是外物和合而成的暫時現象,它可以蔽月,但不能改變月的自性。 人要像月亮這樣坦然自如,保持自己的良知,就能破云霧而放光明。他批評以朱熹為代表的宋學(理學)未能掌握儒學的真精神,所以不可盡信;又批評以鄭玄為代表的漢學,專注訓詁章句之學而破碎大道,宣傳他的“心學”才是“圣賢千古相傳一點真骨血”,他的歌聲可以充滿太空,勉勵學生致良知,不要誤入歧途,并努力宣傳他的學說。詩寫得明白如話,自然流暢,把他體證的哲理生動形象地表述出來,全詩真氣貫注,一氣呵成。
上一篇:《曹禺·日出(存目)》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三國六朝文學·陶淵明·桃花源記》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