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學·朱琦·關將軍挽歌》原文、賞析、鑒賞
颶風晝卷陰云昏,巨舶如山驅火輪。 番兒船頭擂大鼓〔2〕,碧眼鬼奴出殺人。粵關守卒走相告,防海夜遣關將軍。將軍料敵有膽略,樓櫓萬艘屯虎門〔3〕。虎門粵咽喉,險要無比倫。峭壁束兩峽〔4〕,下臨不測淵。濤瀧阻絕八萬里〔5〕,彼虜深入孤無援。鹿角相犄斷歸路,漏網欲脫愁鯨鯤〔6〕。惜哉大府畏懦坐失策〔7〕,犬羊自古終難馴〔8〕。海波沸涌黯落日,群鬼叫嘯氣益振。 我軍雖眾無斗志,荷戈卻立不敢前。 贛兵昔時號驍勇,今胡望風同潰奔! 將軍徒手猶搏戰,自言力竭孤國恩〔9〕,可憐裹尸無馬革〔10〕,巨炮一震成煙塵。 臣有老母年九十,眼下一孫未成立,詔書哀痛為雨泣。 吾聞父子死賊更有陳連升〔11〕,炳炳大節如崚嶒〔12〕。 猿鶴幻化那忍論〔13〕,我為剪紙招忠魂〔14〕。
〔1〕這首詩選自林昌彝《射鷹樓詩話》卷一,詩集未載。可能作于道光二十一年或二十二年。關將軍指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天培字仲因,號滋圃,山陽(今江蘇淮安)人。道光二十一年一月,英國侵略軍進攻虎門炮臺,關天培奮力苦戰。由于兩廣總督琦善與英國侵略者暗中勾結,訂立了喪權辱國的“川鼻草約”,拒絕派兵增援,關天培及守軍數百人均以身殉國。 朱琦(公元1803~1861),字伯韓,臨桂(今廣西桂林)人。道光十五年進士,初官編修,遷御史。鴉片戰爭期間曾堅決反對帝國主義侵略,歌頌抗敵,指斥投降。 有《怡志堂集》、《倚云樓詩》。
〔2〕番兒:此句的“番兒”及下句的“碧眼鬼奴”,均指英國侵略軍。
〔3〕樓櫓:亦作樓樐,古時軍中設置用以瞭望或攻城的高臺。此處指設有瞭望臺的軍艦。虎門:在珠江三角洲東南側,為珠江主要出海口。
〔4〕“峭壁”句:虎門東西有大虎、小虎二山對峙。
〔5〕濤瀧(long):指洶涌的波濤。水湍急者為瀧。
〔6〕鯤:傳說中的大魚。《莊子·逍遙游》:“北冥有魚,其名為鯤。”此處借指侵略軍。
〔7〕大府:明清之際亦稱總督、巡撫為“大府”。此處指琦善。
〔8〕犬羊:此指英國侵略者。
〔9〕孤國恩:猶言“負國恩”。
〔10〕裹尸無馬革:無馬革包裹尸體。語本《后漢書·馬援傳》:“援曰:“方今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欲自請擊之。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
〔11〕父子死賊:三江口副將陳連升,負責守衛廣東沙角炮臺。英侵略軍數千進攻,他率領兒子陳長鵬及士兵六百英勇抵抗,最后彈盡援絕,連升歿于陣,陳長鵬投水死。
〔12〕崚嶒(ceng):高峻突兀貌。這里比喻陳連升父子的節操的高尚。
〔13〕猿鶴幻化:《太平御覽》卷九百一十六引《抱樸子》云:“周穆王南征,一軍盡化,君子為猿為鶴,小人為蟲為沙。”后人因以“猿鶴幻化”或“猿鶴蟲沙”比喻戰死沙場。
〔14〕剪紙招忠魂:古代民間的一種迷信風俗,剪紙為衣,招客遠方的靈魂。
關天培是鴉片戰爭中能與侵略軍血戰到底、寧死不屈、為國捐軀的少數清軍將領之一。這首以生動的筆觸,描述了當時鏖戰的具體情景,塑造了為抗英犧牲的這位民族英雄的光輝形象;對執行妥協投降政策的琦善等人,給予了強烈的譴責和辛辣的嘲諷。詩中有敵我形勢的具體描繪,有遭致慘敗的細致分析,并運用襯托手法:或以敵人的狂妄氣勢,或以清廷畏懦失策等,從不同側面烘托出關將軍膽識超人、臨危不懼、公而忘私、視死如歸的光輝形象。直書其事,不逞才氣,格調雄渾是朱琦詩的風格。
上一篇:《宋代文學·周邦彥·蘭陵王》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先秦文學·《詩經》·關雎(周南)》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