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六朝文學·北朝民歌·木蘭詩》原文、賞析、鑒賞
唧唧復唧唧〔2〕,木蘭當戶織〔3〕。不聞機杼聲〔4〕,唯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5〕,可汗大點兵〔6〕,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7〕,從此替爺征〔8〕。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9〕,南市買轡頭〔10〕,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11〕。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12〕。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13〕。
萬里赴戎機〔14〕,關山度若飛〔15〕。朔氣傳金柝〔16〕,寒光照鐵衣〔17〕。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18〕,天子坐明堂〔19〕。策勛十二轉〔20〕,賞賜百千強〔21〕。可汗問所欲〔22〕,“木蘭不用尚書郎〔23〕,愿借明駝千里足〔24〕,送兒還故鄉〔25〕。”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26〕。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27〕。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28〕。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29〕,對鏡帖花黃〔30〕。出門看火伴〔31〕,火伴皆驚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32〕,雌兔眼迷離〔33〕。雙兔傍地走〔34〕,安能辨我是雄雌!
〔1〕《木蘭詩》又稱《木蘭辭》,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在中國詩史上,與《焦仲卿妻》并稱民歌中的“雙璧”。《木蘭詩》原本民間創作,在后來的長期流傳過程中曾經不斷加工。詩的內容是敘述女英雄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據近人考證,木蘭故事和此詩大約產生于北魏后期。木蘭其人是民間傳說人物,或民間有其原型,但在此詩中,她已是一個成功的藝術形象。
北朝民歌在《樂府詩集》中的《梁鼓角橫吹曲》里存有六十余首,另外《雜曲歌辭》和《雜歌謠辭》中也收有若干。這些民歌表現的內容比較廣泛,有的反映當時連年不斷的戰爭,有的反映邊塞民族生活及草原牧歌,有的反映階級矛盾和民生疾苦,有的是坦露直率的情歌。北朝民歌風格剛健豪放,語言質樸,感情直露。形式上除五絕體外,還有七絕體、七言古詩和雜言體,對唐代近體詩的形成產生了重大影響。
〔2〕唧唧:嘆息聲。
〔3〕當戶:對著門。
〔4〕機杼(zhu):織布機上的梭子。
〔5〕軍帖:征兵文書。
〔6〕可汗(kehan):古代西域和北方各國對君主的稱呼。大點兵:大規模征兵。
〔7〕市:買。西魏府兵制規定,從軍者要自備武器、戰馬、服裝。
〔8〕征:出征。
〔9〕韉(jian):馬鞍下的墊子。
〔10〕轡頭:馬籠頭。
〔11〕濺濺:急水流動聲。
〔12〕黑山:今北京昌平境內的天壽山。一說為今內蒙呼和浩特東南的殺虎山。黑山,一作“黑水”。
〔13〕燕山:即今燕山山脈。一說為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的杭愛山。啾啾:馬叫聲。
〔14〕戎機:戰事。
〔15〕關山:邊關山隘。度:越過。
〔16〕朔氣:北方寒氣。金柝(tuo):又稱刁斗,銅制,白天用來做飯,晚上用來打更。
〔17〕寒光:寒冷的月光。鐵衣:鐵甲戰袍。
〔18〕天子:即上文的“可汗”。
〔19〕明堂:古時天子祭祀、朝會、教學、選士的地方。
〔20〕策勛:記功。轉:勛位分若干等,每升一等叫一轉。十二轉,是說因功勛卓著,屢次升遷。
〔21〕強:多、余。
〔22〕欲:要求、愿望。
〔23〕用:做。尚書郎:尚書省官員。西漢末年以后,尚書省內各部官員通稱尚書郎。
〔24〕明駝:一種走得很快的駱駝。“明”,一本作“馳”。
〔25〕兒:木蘭自稱。
〔26〕郭:外城。扶將:扶持。
〔27〕紅妝:妙齡女子的妝飾。
〔28〕霍霍:磨刀聲。
〔29〕云鬢:烏黑柔美如云的頭發。
〔30〕帖:同“貼”。花黃:當時婦女中流行的一種面飾。北魏時禁止民間婦女施粉黛,只許用金黃色紙剪成星、月、花等圖案貼在臉上,或在額上點以黃色。
〔31〕火伴:即伙伴。
〔32〕撲朔:撲騰、跳躍。
〔33〕迷離:兩眼瞇縫的樣子。
〔34〕傍:并排。
本篇是一首優秀的敘事詩,通過敘事、抒情、寫景、對話、議論,通過人物的行動和思想活動,成功地塑造了女英雄木蘭的形象。在藝術處理上,全詩剪裁精當,敘述跳躍,語言樸素自然,多用民歌傳統表現手法,如設問、比喻、排比、對偶、復疊等修辭手段塑造人物、表現主題,顯示了民歌生動活潑的韻致。詩本身經過文人加工,其中還有格律嚴謹、對仗精工的句子,但仍不失杰出民歌的風味。《木蘭詩》對唐代歌行產生了很大影響。
上一篇:《豐子愷·春》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宋代文學·嚴羽·滄浪詩話·詩辨(節錄)》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