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xiàn)代漢語中,表被動的句式,主要是在謂語前面加介詞“被”,古代漢語被動句的表達(dá)方式則要復(fù)雜得多,而且在多數(shù)情況下不用介詞“被”。
(一)“為”字式
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隆中對》 “為之用”即“被他任用”。
吾屬今為之虜矣。《鴻門宴》 “為之虜”即“被他俘虜”。
為人迂訥,遂為猾胥報充里正役。《促織》 “為猾胥報充里正役”即“被猾胥報充里正役”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六國論》 “為天下笑”即“被天下人取笑”。
(二)“為……所……”、“……為所……”式
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童趣》 “為所吞”即“被它吞掉”。
僅有“敵船”為火所焚,隨波而逝。《觀潮》 “為火所焚”即“被火燒毀”。
奇花石誠為京師與江南人所貴。《竹溪記》“為……所貴”即“被……看重”。
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滿井游記》 “為晴雪所洗”即“被晴天的雪所洗刷”。
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即“被秦人積威所脅迫”
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六國論》 “為積威之所劫” 即“被積威所脅迫”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為所虜”即“被他俘虜”。
夫婿樂逸,為婢仆所惑。《柳毅傳》 “為婢仆所惑”即“被婢仆蠱惑”。
(三)“見”字式(“見……。”、“見……于……”)
今是溪獨見辱于愚,何哉? 《愚溪詩序》 見辱于愚:被以愚命名而受辱。
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廉頗藺相如列傳》 “見欺”即“被欺騙”。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fù)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見欺于王”即“被大王欺騙”。
今日見辱問于長者。《柳毅傳》 “見辱問”即“被問”。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見笑于大方之家”即“被大方之家恥笑”。
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齊桓晉文之事》“百姓之不見保”即“百姓沒有得到愛護”。
信而見疑。《屈原列傳》 即“誠信卻被懷疑”。
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屈原列傳》 “是以見放” 即“因此被流放”。
(四)“于”字式(“于……”)
李氏子蟠……不拘于時。《師說》 “不拘于時”即“不受當(dāng)時(恥于從師的)風(fēng)氣的約束”。
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傳序》 “困于所溺”即“被溺愛的事物所困擾迷惑”。
激于義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記》 “激于義”即“被義憤所激勵”。
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yuǎn)近。《五人墓碑記》 “容于遠(yuǎn)近”即“被遠(yuǎn)近的人所容”。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賦》 “困于周郎” 即“被周郎所困”。
而君幸于趙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幸于趙王”即“被趙王寵幸”。
使不辱于諸侯。《廉頗藺相如列傳》 “不辱于諸侯”即“不被諸侯欺辱”。
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屈原列傳》
不凝滯于物。《屈原列傳》即“不被外界環(huán)境的牽制”。
(五)“被”字式(“被……”)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記》
“被”字句式出現(xiàn)較晚,到兩漢時才成熟,后來才得到普遍使用,發(fā)展為被動式的正格。
(六)無任何標(biāo)志的意合式
這種被動句完全根據(jù)上下文的關(guān)聯(lián)或文意來判別。如:
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fù)二山。《愚公移山》 感其誠:被他的誠心感動。
王之蔽甚矣。《鄒忌諷齊王納諫》 蔽:被蒙蔽。
(廉頗)拜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 拜:被授予官職。
函谷舉。《阿房宮賦》 舉:被攻占。
洎牧以讒誅。《六國論》 誅:被殺。
而劉夙嬰疾病。《陳情表》 嬰:被纏繞。
管夷吾舉于士。《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舉:被舉薦。
上一篇:《判斷句》古漢語基礎(chǔ)
下一篇:《省略句》古漢語基礎(ch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