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言文中,有時為了強調中心詞所表事物的特殊性,或為了調整語序,加強語勢,形成排比,使句子簡潔流暢,常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語法上叫做定語后置。
定語后置是有條件的。從類屬上看,限制中心詞的領屬定語(如;“諸峰之頂”中的“諸峰”),及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中心詞的同一性定語(如:“雁蕩諸峰”中的“雁蕩”)只能置于中心詞之前,不能后置。只有從性質、狀態、數量范圍等方面去描繪和限制中心詞的修飾性定語,才有可能后置。修飾性定語后置有它特定的格式,大多需要用助詞“之”、“而”、“者”等作為后置的標志。
(一)中心詞+定語
出沒于鯨波萬仞中。《觀潮》“鯨波萬仞”即“萬仞鯨波”(萬仞高的巨浪)。
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核舟記》 “核舟一”即“一核舟”。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核舟記》“篆章一”即“一篆章”。
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核舟記》“人五”即“五個人”。 “窗八”即“八扇窗”。
無何,見宮殿數十所。《山市》“宮殿數十所” 即“數十所宮殿”。
惟危樓一座,直接霄漢。《山市》 “危樓一座”即“一座危樓”。
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傷仲永》“詩四句”即“四句詩”。
武陵人以捕魚為業。《桃花源記》 即“以捕魚為職業的某個武陵人”。
吳兒善泅者數百。《觀潮》“善泅者數百” 即“數百善泅者”。
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鴻門宴》“白璧一雙”即“一雙白
璧”。“玉斗一雙”即“一雙玉斗”。
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過秦論》 “金人十二”即“十二金人”。
茍以天下之大。《六國論》 “天下之大”即“這么大的天下”。
(二)中心詞+之(而)+定語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山溪之險:險要的山河。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兵革之利:銳利的武器。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 廟堂之高:高高的朝廷上。江湖之遠:僻遠的江湖間。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爪牙之利:銳利的爪牙。筋骨之強:強健的筋骨”。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過秦論》 崤函之固:易守難攻的崤山、函谷關。
絲竹管弦之盛。《蘭亭集序》 即“熱鬧的音樂演奏”。
品類之盛。《蘭亭集序》 即“繁多的萬物”。
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 四海之大:這樣大的中國。
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六國論》 天下之大:這么大的天下”。
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諫太宗十思疏》 神器之重:重要的權柄。域中之大:天地間極重要的地位。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赤壁賦》 萬頃之茫然:茫茫萬頃的江面。
見羽旄之美。《莊暴見孟子》 羽旄之美:華美的儀仗。
身之察察。《屈原列傳》 身之察察:潔凈的身軀。
(三)中心詞+定語+者
這是定語后置最常用的基本格式。助詞“者”既是定語后置的標志,又在后置定語的末尾造成一種有意的提頓或自然的延宕,以突出強調被后置的定語。如: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與朱元思書》 鳶飛戾天者:飛向云天的鳶鳥。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愚公移山》 子孫荷擔者:能挑擔子的子孫。
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核舟記》 兩膝相比者:相挨的兩個膝蓋。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 桃核修狹者:長而窄的桃核。
有奇字素無備者,旋刻之。《活板》 奇字素無備者:平素沒有預備的生僻字。
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 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能不改變自己節操的官員。
有宦人密侍君者。《柳毅傳》 宦人密侍君者:有一個緊靠龍君的太監。
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廉頗藺相如列傳》人可使報秦者:可以出使回復秦王的人。
村中少年好事者。《促織》 少年好事者:喜歡多事的年輕人。
(四)中心詞+之(而)+定語+者
在中心詞后加助詞“之”或“而”,使句子在中心詞后出現延宕,在后置定語后用“者”煞尾,形成提頓,無論是從結構上還是從語氣上,這種格式比其他格式更能強調后置的定語。
如;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愛蓮說》花之隱逸者:有隱逸氣質的花。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馬之千里者:日行千里的馬。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石鐘山記》石之鏗然有聲者:鏗然有聲的石頭。
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墓碑記》 即“能不易其志之縉紳”(能夠不改變自己志節的士大夫)。
(五)中心詞+有+定語+者
這是古代寓言、故事等在開頭介紹人物時所常用的句式。如“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劍》),即“有涉江之楚人”。正是通過定語的后置強調突出這個作為主公的人物在整個故事中的特殊身分。
上一篇:《賓語前置》古漢語基礎
下一篇:《狀語后置》古漢語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