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里的動詞可以充當狀語直接與謂語動詞連用,而不必像現(xiàn)代漢語那樣在二者之間要加結(jié)構(gòu)助詞“著”。例如《過秦論》里說“從散約敗”之后,六國“爭割地而賂秦”。意思是爭著割地去賄賂秦國。但是,狀語“爭”可與動詞“割”直接結(jié)合,它們之間未使用結(jié)構(gòu)助詞。也許有人會問兩個動詞連用,不也常常表示連續(xù)發(fā)生的動作,即“連動式”嗎?
的確,這種動詞與動詞直接結(jié)合的形式,在形式上易與“連動式”相混淆,但是卻不難辨別,請先看下面的兩個例子;
①連動式之例:成益驚喜,掇置籠中。
掇置籠中:捉住了放進籠里。 《促織》
②動詞作狀語之例:兒懼,啼告母。
啼告母:哭著告訴母親。 《促織》
分析以上例句可以看出:連動式一般表示一先一后的動作,這些動作不分主次,只分先后,所以翻譯時,前一個動詞之后常加助詞“了”,表示已經(jīng)完成。而動詞作狀語,完全是用來修飾謂語動詞的,它們無先后之別,卻有主次之分,所以翻譯時,前一個動詞之后常加助詞“著”,表示這一狀態(tài)與后面的動作行為同時存在。
(一)動詞作狀語
動詞用作狀語常見的形式有如下兩種(加[ ]者為狀語):
1、兩個動詞緊緊相連,但二者不是并列關(guān)系,而是前一個修飾后一個。如:
[跳]往助之。跳:跳著。 《愚公移山》
因[笑]謂邁曰…… 笑:笑著。 《石鐘山記》
毅[顧]視之。 顧:回過頭。 《柳毅傳》
兒懼,[啼]告母。啼:哭著。 《促織》
因[跪]請秦王。 跪:跪著。 《廉頗藺相如列傳》
2、兩個動詞之間可能有連詞“而”或“以”。如:
秦王與群臣[相視]而嘻。 相視:大眼瞪小眼。 《廉頗藺相如列傳》
吾嘗[跂]而望矣。 跂:踮起腳跟。 《勸學》
噲拜謝,起,[立]而飲之。 立:站著。 《鴻門宴》
[談笑]以死。 談笑:說著笑著。 《五人墓碑記》
各各[竦立]以聽。 竦立:恭敬地站著。 《促織》
兒[涕]而去。 涕:流著淚。 《促織》
(二)動賓詞組作狀語
動賓詞組同樣也可以直接用在另一動詞之前充當狀語,常見的形式也有兩種(加[ ]者為狀語)。
1、動賓詞組直接用在另一動詞之前,如:
相如[張目]叱之。 張目:瞪大著眼睛。 《廉頗藺相如列傳》
相如因[持璧]卻立。 持璧:拿著璧。 《廉頗藺相如列傳》
2、動賓詞組通過連詞“而”或“以”與謂語動詞連接。如:
[畢禮]而歸之。 畢禮:完成禮儀之后。 《廉頗藺相如列傳》
余與四人[擁火]以入。 擁火:拿著火把。 《游褒禪山記》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 登高:登上高處。 《勸學》
[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 順風:順著風勢。 《勸學》
緹騎[按劍]而前。 按劍:按著劍把。 《五人墓碑記》
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 脫身:抽身。 《五人墓碑記》
每闖琴瑟之聲,則[應(yīng)節(jié)]而舞。 應(yīng)節(jié):合著節(jié)拍。 《促織》
上一篇:《動詞的為動用法》古漢語基礎(chǔ)
下一篇:《名詞活用如動詞》古漢語基礎(ch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