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容·芋老人》注釋,意譯與解說
芋老人者, 慈水①祝渡②人也。子傭出,獨與嫗居渡口。一日, 有書生遜雨檐下, 衣濕袖單, 影乃為瘦。老人延入坐,知從郡城就童子試③歸。老人略知書,與語久,命嫗煮芋以進。盡一器,再盡,腹為之飽。笑曰: “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 別去。后十余年, 書生為相國,偶命廚者進芋,輟箸嘆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訪其夫婦,載以來。丞、尉聞之,謂老人與相國有舊,邀見講鈞禮④,子不傭矣。至京,相國慰勞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煩爾嫗一煮芋也。”已而嫗煮芋進,相國亦輟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曰:“猶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 非調和之有異, 時、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數十里, 困于雨, 不擇食矣。今者堂有煉珍⑤, 朝分尚食⑥, 張筵列鼎, 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猶喜相國之止于芋也。”
——《春酒堂文存·芋老人傳》
【注釋】
①慈水:即慈谿江,在浙江慈谿縣南十五里。上流即姚江。②祝渡慈谿江上一渡口名。③童子試:明清兩代取得秀才資格的入學考試,應考者無論年齡大小,均稱童生。④鈞禮:大禮。⑤煉珍:精致的美味佳肴。⑥尚食:“尚”通“上”,皇帝的御餐。
【意譯】
芋老人,是慈谿江祝渡人,兒子在外面做雇工,只與老妻兩人住在渡口,有一天,一個書生到屋檐下避雨,衣服淋濕又單薄,身影顯得很瘦,老人請他到屋里坐,知道是從州府應生員考試回來。老人也約略懂一點書本,與他談論很久,叫老妻煮山芋給他吃,那書生吃完一碗又一碗,直到吃飽肚子,笑著對老人說:“以后一定不忘你的山芋之恩。”雨停以后,謝別走了。十年以后,當年書生做上了相國,偶爾叫廚師給他做山芋吃,停下筷子嘆息說:“為什么以前祝渡老人的山芋那么香甜好吃呢?”于是請人訪尋老夫婦倆,并用車子送他們到京城,縣丞縣尉之類的官聽說這件事,知道老人與當今相國有交情,邀請相見的時候,都向老人行大禮,老人的兒子從此也不用再作雇工了。到京城后,相國慰問說:“為了不忘你的山芋,現在麻煩你的老妻煮些山芋怎么樣?”過了一會兒老婦人煮好山芋端上來,相國也停下筷子說:“為什么從前的香甜呢?”老人說:“還是原來的山芋,從前的香甜,不是烹調有什么不同,而是時間、地位使人改變了。您從前自州府走幾十里路到我那里,又為大雨所苦,可謂饑不擇食。而今家里有精美的佳肴,上朝能吃皇帝享用的東西,經常是酒筵豐盛,怎么還會感到山芋的香甜呢?雖是這樣,我還是為您僅僅只是感到山芋不同以前而感到高興。”
【解說】
人在貧賤困頓之時,是不會以色驕人的,因為他還沒有驕人的本錢;在饑腸轆轆之際,即使是一碗糟糠,也會覺得香美無比,因為他腹中空空。可是一旦得志,身貴腰肥,那就非貧賤饑餓之時可以想見的了。一個人如果富貴而猶記貧賤,腹滿而不忘饑餓,那么這個人也就不會一朝從天上跌到地下,即使受挫也不至于成為喪家之犬。故事中的書生,一朝成了相國,雖然還記得當年祝渡邊上的老人,但也許他只是想效法韓信的故事罷了,所以那芋吃起來也就不如當年香甜。然而在芋老人看來,相國居然還能想起他這個貧賤之人,也就不錯了。盡管那芋已不如當年香甜,也終只是“止于芋”而已。下層百姓常常是寬宏大量,容易滿足的。因為世上,那貴賤之間,像芋一樣前后換味的事情真是太多。貧賤時的佳婦良友、學問道德,往往會變成了芋,并且發生“芋變”。因為人是最容易適應環境的,既然環境變了,人也就會隨之而變,這種變化如果只止于芋,或者只演出幾個陳世美的故事來,還不至于有什么大害,最多不過是法院民庭要忙一些,最可擔憂的還是書生這樣的人,做了相國以后,不知是否會像對待芋一樣,對待天下之民?
【相關名言】
我痛恨人們的忘恩,比之痛恨說謊、饒舌、酗酒,或是其他存在于脆弱的人心中的陷入的惡德還要厲害。
——英國·莎士比亞
上一篇:《岳珂·致富之道》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劉基·虞孚貪利》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