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詞用如名詞在古代漢語中常見。一種是把動詞作為某種行為、動作、變化的名稱來使用。如:“生,亦我所欲也”(《魚我所欲也》),“生”在這里指“生命”,具有指稱事物的意義。另一種是用動詞來代表與它有關的人或事物。如:“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游褒禪山記》),“見”在這里指所見的景象,可以在“見”的后面加一個“者”字來理解。
判斷一個動詞是否用如名詞,除了看它是否具有指稱事物的意義外。還可從語法結構上分析:1、動詞充當句中的主語或賓語;2、動詞被定語修飾限制(在它的前面常有“之”、“其”一類的虛詞);3、動詞充當介詞的賓語;4.動詞充當“有”的賓語。
如:
傳不習乎? 傳:老師傳授的知識。 《論語》
屠懼,投以骨。 屠:屠夫。 《狼》
狼之變詐幾何哉。 變詐:詭詐伎倆,欺騙手段。
猛浪若奔。 奔:奔馬。 《與朱元思書》
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伏:伏兵。《曹劌論戰》
其繼有在者乎? 繼:繼承人。 《觸龍說趙太后》
百廢具興。 廢:被擱置的事務。 《岳陽樓記》
或異二者之為。 為:行為、表現。 《岳陽樓記》
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病:病了的人。 《扁鵲見蔡桓公》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入:內部。出:外部。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出:產品。入:收入。 《捕蛇者說》
且君嘗為晉軍賜矣。 賜:恩惠。 《燭之武退秦師》
于是余有嘆焉。 嘆:感慨。 《游褒禪山記》
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 得:心得。 《游褒禪山記》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 觀:景觀、景象。 《游褒禪山記》
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 至:到過的人。 《游褒禪山記》
駑馬十駕。 駕:馬拉車走一天的路程。 《勸學》
不如自行搜覓,冀有萬一之得。 得:收獲。 《促織》
追亡逐北。 亡、北:逃跑的敗兵。 《過秦論》
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來嘗有堅明約束者也。 約束:盟約。 《廉頗藺相如列傳》
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 望:(非分的)念頭;。 《廉頗藺相如列傳》
相如度秦王特以詐佯為予趙城。 詐:詐騙的手段。 《廉頗藺相如列傳》
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交:好友。 《廉頗藺相如列傳》
所惡有甚于死者。 死:死亡。 《魚我所欲也》
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生:生者。死:死者。 《寡人之于國也》
讒諂之蔽明也。 讒諂:中傷別人的小人。《屈原列傳》
兵符常在王臥內。 臥:臥室。《信陵君竊符救趙》
簡能而任之。 能:有才能的人。 《諫太宗十思疏》
上一篇:《詞類活用》古漢語基礎
下一篇:《動詞的使動用法》古漢語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