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文]
晉太元①中,武陵人捕魚為業②。緣③溪行④,忘路之遠近⑤。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⑥,芳草鮮美⑦,落英繽紛⑧。漁人甚異⑨之⑩。復(11)前(12)行,欲窮(13)其(14)林。
林盡水源(15),便得(16一)山,山有小口,仿佛(17)若有光。便舍(18)船,從口入。初極狹(19),才(20)通(21)人。復行數十步,豁然(22)開朗。土地平曠(23)屋舍儼然(2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25)。阡陌(26)交通(27),雞犬相聞(28),其(29)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30),悉(31)如外人(32)。黃發(33)垂髫(34)并(72)怡然(35)自樂。
見漁人(36),乃大驚,問所從來(37)。具(38)答之(39)。便要還家(40),設(41)酒殺雞作食(42)。村中聞有此人,咸(43)來問訊(44)。自云(45)先世(46)避秦時亂,率妻子(47)邑人(48)來此絕境(49),不復出焉(50),遂與外人(51)間隔(52)。問今是何世(53),乃(54)不知有漢,無論(55)魏(56)晉。此人一一為具言(57)所聞,皆嘆惋(58)。余人各復延(59)至其家,皆出(60)酒食。停(61)數日,辭去。此中人語(62)云(63):“不足(64)為(65)外人道(66)也。”
既(67)出,得(68)其(69)船,便扶(70)向路(71),處處志之(73)。及(74)郡(75)下,詣(76)太守(77),說如此(78)。太守即(79)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80),遂(81)迷(82),不復得路。
南陽(83)劉子驥(84),高尚士也,聞之(85),欣然規(86)往。未果(87),尋(88)病終。后遂(89)無問津(90)者。
[注 釋]
①太元;東晉孝武帝司馬曜(yào)的一個年號。②武陵人捕魚為業:即“捕魚為業之武陵人”,定語后置。武陵,郡名,在今湖南省常德市一帶。業,職業。 ③緣:沿著,順著。④行:這里指劃行。⑤遠近:偏義復詞,義在“遠”字上。⑥雜樹:指別的樹。⑦鮮美:鮮艷美麗。⑧落英繽紛:初開的花很鮮艷。落:始,初。英,花。一說花瓣紛紛地落下。落,落下。⑨異:形容詞用如意動詞,感到……怪異。⑩之:指所見到的景象。(11)復;又,繼續。(12)前:向前,方位名詞作狀語。(13)窮:走完,形容詞用如動詞。(14)其:那。(15)林盡水源:即“林盡于水源”的省略。(16)得:這里指找到,發現。(17)仿佛:隱隱約約。(18)舍(shě):丟下,離開。(19)初極狹:省略主語“洞口”。 (20)才:僅僅。(21)通人:讓—個人通過。通,使動用法。讓……通過。(22)豁然:開闊明朗的樣子。(23)曠:廣闊。(24)儼(yǎn)然:整齊的樣子。(25)之屬:這一類的。之,此,這。屬,類。(26) 阡陌(qiānmò):田間小路。南北向的叫阡,東西向的叫陌。(27)交通:相交相通,縱橫暢達。(28)雞犬相聞:“雞犬之聲相聞”的省略。(29)其:這,指桃花源。(30)衣著(zhuó):穿戴,名詞。(31) 悉:全,都。(32)外人,這里指世外的人。一說桃花源外的人。(33)黃發:指長壽的老人。舊說長壽的老人的頭發由黑轉白,再由白轉黃。(34)垂髫(tiáo):指兒童。髫,兒童下垂的短發。以特征代人物,是古文中常見的借代方式。(72)并:都,一起,副詞。(35)怡然:快樂的樣子。(36)本句省主語“村中人”。(37)問所從來“問”的賓語“漁人”省略。所從來,從何(哪兒)來。所從,倒裝的介賓詞組。所,代處所、地方。(38)具:同“俱”,全部,詳盡。(39)之:代村中人。(40)本句省主語“村中人”和賓語“漁人”。要(yāo),同“邀”,邀請。(41)設:擺。(42)食:吃的。這里指飯菜。(43)咸:全,都。(44)問訊:問長問短。訊,問。(45)云:說。(46)先世:前代,這里借指祖先。(47)妻子:妻子和兒女。(48)邑人:同縣的人,這里指同鄉。邑,縣。(49)絕境:與世隔絕的地方。(50)焉:于之,從這里。(51)外人:指外面的人。(52)間隔;斷絕來往。(53)世:代,指朝代。(54)乃:竟然。(55)無論:更甭提,不必說。“無”(同“毋”)和“論”是兩個詞,不同于現代漢語的“無論”。(56)魏:即曹魏,在這里借指三國,不單指魏。(57)為具言(wèi):“為之具言”的省略。介詞“為”的賓語“之(指村中人)”。為,給,向。所聞,知道的事情。所,代詞,代“聞”的對象。(58)嘆惋:同義復詞,驚嘆。(59)延:迎請,邀請。“延”的賓浯“漁人”省略。(60)出:拿出,擺出。(61)停:停留,引申為居住。(62)語(yù):告訴,這里是“囑咐”的意思。(63)云:道,說。(64)不足:不值得,意思是“不要”。足,值得。(65)為(wèi):對,向。(66)道:說,講。(67)既:已經,……以后。本句省主語“漁人”。(68)得;獲取,這里是找到的意思。(69)其:自己的。(70)扶:沿著,順著。(71)向路:原先的路,舊路。向,從前,原先。(73)志之:即“志于之”,在路上作好記號。志,作標記,動詞。之,指“路”。(74)及:到。(75)郡;郡城。(76)詣(yi):到……去拜見。(77)太守:郡的最高長官,秦稱郡守,西漢改稱太守。(78)如此:如此這般。簡言漁人在桃花源里的見聞。(79)即;立即。(80)所志:所做的記號。(81)遂:竟然,卻。(82)迷:迷路。(83)南陽:郡名,郡治在今河南省南陽市。(84)劉子驥:晉代有名的隱士。(85)之:這事。(86)規:計劃。(87)果:實現,動詞。(88)尋:隨即,不久,副詞。(89)遂:就。(90)問津:本指詢問渡口,這里指探訪桃花源。津,渡口。
[譯 文]
晉朝太元年間,有個以捕魚為職業的武陵人。(有一天,他)沿著小溪(往上游)劃行,不記得走了多遠的路。忽然遇見了(一片)桃花林,小溪兩岸幾百步內,其中沒有任何別的樹,芳香的青草鮮艷可愛,初開的桃花爭妍斗艷。漁人非常驚異。又往前劃行,想探尋那片桃林的盡頭。
桃林的盡頭在溪水的發源處,(漁人)發現了一座小山,山上有個小口,(洞口)隱隱約約地好像有點亮光。(漁人)就離船上岸,從小口鉆了進去,起初小洞非常狹窄,剛剛能容一個人通過。又往前走了幾十步,突然開闊亮堂起來了。(那里)土地平整廣闊,房屋整齊,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以及)桑樹、竹子之類。田間小路縱橫交錯,村落間雞鳴狗叫聲都能聽得清清楚楚。里面的人來來往往,耕田干活,男女的穿戴,全都像是世外的人。老人小孩都顯得很高興很快樂。
(有人)見到了漁人,竟大吃一驚,問(他)從哪里來。(漁人)詳細地回答了他的問話。(這人)就邀請(漁人)到(他)家去,擺上酒,殺了雞,做了飯菜(款待他)。村里聽說有這么個來人,都來打聽。(據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帶領妻子兒女和鄉親來到了這與世隔絕的地方,(以后)再也沒從這里出去,于是和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又)問現在是什么朝代了,竟然不知道有個漢朝,更不用說三國和晉朝了。這個漁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一件件詳盡地講給他們聽,(他們)都嘆息起來。其他的人又各自邀請(漁人)到自己家去,都擺出酒飯招待他。(漁人)住了幾天后向他們告辭要走。村里人叮囑他說:“(我們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講啊。”
(漁人)出來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原路(回去),處處標上記號。到了(武陵)郡城, (漁人)拜見了太守,如此這般地報告了一番,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去,尋找先前所做的記號,竟然迷失了(方向),沒有再找到原來的路。
南陽人劉子驥,(是個)品德高尚的讀書人,聽說了這件事,興沖沖地計劃去(探訪),(但)還沒有實現,不久就病死了。以后就再沒有去探訪的人了。
[鑒 賞]
這篇優美的散文實際上是陶淵明的一幅理想社會圖。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描繪出一個世外桃源,在那里沒有君主官吏,沒有王朝更迭,沒有剝削壓迫,沒有苛捐雜稅,沒有戰爭動亂;人人勞動,家家自給,淳樸厚道,怡然自得,和睦相處,過著幸福的生活。這雖然是一種不可能實現的空想,但它卻是對當時那政治黑暗,官場腐敗,兵禍連綿,民不聊生的污濁現實的嚴厲批判,也反映出作者對美好社會的熱烈追求。
文章以漁人的行蹤為線索展開記敘。開頭記敘漁人無意中發現了奇異的桃花林。第二段寫漁人被桃林之異所吸引進入桃花源之后的所見;景“美”人“樂”,一派安謐寧靜和平的氣氛。笫三段主要寫漁人之所聞以及桃花源人對漁人的熱情款待,通過問訊、款待和囑咐。可見桃花源人生活的幸福,民風的淳厚和感情的真摯,最后兩段寫太守欲問津而不得,劉子驥欲探訪而不果,使人更為神往。
這篇散文想象豐富,筆法多變,具有很強的藝術魅力。作者運用靈活多變的筆法,創造出一種既虛又實,似真實幻的境界:夾岸的桃林芳草,明麗的村落良田,熱情的問訊款待,描繪得真真切切,更借助于當時的真實人物劉子驥的規往,給人以逼真的感覺。而寫“路之遠近”說“忘”,寫桃花林之逢說“忽”,寫山口之光不僅是“仿佛”而且是“若有”,直到漁人告辭之時村中人的叮囑是“不足為外人道”,太守派人去時,“迷”“不復得路”,“劉子驥欣然規往”時卻“未果”,這一切都給人一種撲朔迷離、可望而不可即的感受。
文章長于剪裁,詳略各得其宜;寫景記事純用白描,簡潔平易,樸實自然,使得三百多字的短文能夠生動細致地表現如此豐富的內容,成為我國古代散文中傳誦千古的奇葩。
上一篇:《核舟記》文言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梵天寺木塔》文言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