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名作《張煒·古船》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作者簡介 山東人。1956年11月生于黃縣海濱。整個童年時期在葡萄園度過。1973年初中畢業,在海濱葡萄園和林場勞動。1976年高中畢業,回原籍棲霞。捕魚、做工、務農,直到1978年9月考入煙臺師專中文系。在煙臺師專期間組織了“芝罘”文學社,編油印文學刊物《貝殼》。1980年3月在《山東文學》發表了小說處女作《達達媳婦》。1980年6月畢業后,被分配在山東省檔案局工作。這期間創作了中、短篇小說近40篇,分別收在《蘆青河告訴我》和《浪漫的秋夜》兩個小說集中,其中短篇小說《聲音》獲1982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拉拉谷》獲《青年文學》首屆 (1982—1983)“青年文學創作獎”。1982年加入山東省作家協會,198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84年7月調至山東省文聯任專業作家。他的短篇小說《一潭清水》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1986年發表的長篇小說《古船》,以膠東蘆青河地區的洼貍鎮為中心,在近40年的歷史背景上,用濃重凝煉的筆觸,對我國城鄉社會面貌的變化和人民生活情狀作了全景式、多層次的描寫,展示出他強烈的歷史意識和深邃的哲學思考。在讀者中引起很大反響。
內容概要 膠東蘆青河的中下游有一座洼貍鎮,曾經是“東萊子國”的都城,鐵色的磚墻城垛顯示了洼貍鎮當年的輝煌。蘆青河河道如今又淺又窄,那階梯形的老河道就記敘了一條大河步步消退的歷史。鎮子上至今有一個廢棄的碼頭,它隱約證明著蘆青河桅檣如林的昔日風光。這里曾是粉絲最著名的產地。到本世紀初,蘆青河邊已出現了規模宏大的粉絲工廠。“白龍”牌粉絲馳名世界。洼貍鎮主要由三大姓組成:老隋家、老趙家、老李家。老隋家的興旺是其他兩姓遠不能相比的,其根基就是粉絲工業。到隋恒德這一代,老隋家到了最興盛的時候。他們在河兩岸擁有最大的粉絲工廠,并在南方和東北的幾個大城市里開了粉莊和錢莊。隋恒德有兩個兒子:隋迎之和隋不召。隋不召常愛到碼頭上閑逛,揚言說總有一天要跟大船到海上去。父親打了他。一個風雨之夜,他果然不見了。隋迎之在父親過世后接過了龐大的家業,生了兒子抱樸、見素和女兒含章。然而到本世紀三四十年代,老隋家開始走下坡路。這時,隋不召在水上漂蕩了半輩子后又回到了洼貍鎮。人干瘦而嗜酒,一張嘴就胡言亂語,說他這些年見了大世面,駕船到了南洋、西洋,領頭的就是鄭和大叔;講他在海上生生死死斗風斗浪的故事。還時不時捧著一本《海道針經》念。他回來的這一年,鎮上的老廟遭雷擊焚毀,蘆青河越來越窄,最后是進不來船。粉絲工業大受挫折。(幾十年后,經過地質隊的勘探才發現,原來是河水滲入了地下,變成了一條地下河。)隨著全國解放,土改運動的開展,老隋家真正走向了末路。隋迎之總有一種負罪感,為尋求解脫,他整日忙著用算盤算帳,然后騎著棗紅馬走遍周圍幾個縣去還帳。除留下一個小粉絲作坊外,其余的粉絲工廠全上交政府。由此,他被定為“開明紳士”。但最終他還是吐盡了血,死在還帳歸來的路上。不久,隋家老宅正屋被沒收歸公。隋迎子的第二個妻子茴子堅持不搬,讓三個孩子住到廂房里,自己放火燒了正屋,然后服毒自盡,死在流氓趙多多殘忍的凌辱中。當時只有抱樸親眼見到后母是怎么死的。他一個人偷偷地將她埋葬。從此,他變得沉默起來。母親死后,見素總愛和叔父隋不召一起玩,聽他講那些古怪的航海故事,做著種種夢想。有一年,鎮上修水利時,挖出了蘆青河故道上的一條古戰船。開渠人要把它當劈柴燒掉,隋不召聞訊拼命阻攔。后來上報國家,那條殘破的老船便被省里派專車拉走了。多年以后,隋不召還獨自進城去看過它。抱樸帶著見素與含章在廂房中過了幾年,直到和老隋家一個打雜的丫頭桂桂結婚。不幸美好時光并不長久,桂桂在三年困難時期死掉了。桂桂死后一年,鎮上高頂街的粉絲作坊又開工,河邊的老磨重新轉動起來。抱樸便在磨房里看磨。一個叫小葵的姑娘深愛著他,可抱樸卻抹不去記憶中桂桂的影子。當他得知小葵嫁給了李家的兆路,才發現自己是那么愛她。小葵婚后很不幸,丈夫死在煤窯里,只給她留下了一個長不大的男孩小累累。抱樸總以為小累累是自己與小葵的兒子,但在他的身上又仿佛印著兆路的影子。20多年過去后,他始終不能忘懷小葵,卻一直沒有勇氣得到她。小葵最后嫁給了吹笛人跛四。抱樸深信,老隋家的這一輩人可以有愛情,但不可以有婚姻。文化大革命中,洼貍鎮淹沒在驚心動魄,復雜激烈的爭斗里。抱樸兄妹三人再次受到沖擊。抱樸和見素被造反兵團抓去游街。含章卻受到高頂街掌權人物——老趙家門里輩份最高的四爺爺趙炳的庇護,認做干閨女。含章18歲那年,四爺爺占有了她。只要含章不去干爹家,趙多多就帶人來騷擾。含章終于又去看干爹。一年一年過去,四爺爺逢人就夸含章是個孝順孩子。長期以來,含章被恥辱、焦渴、思念、仇恨、沖動、嫉憤和欲念撕扯著。她想殺四爺爺,但一直下不了手。隋不召曾作主把她許給李知常。可她說自己配不上老李家的人。實行責任制后,趙多多搶先承包了鎮上的粉絲工廠。抱樸做粉絲的手藝全鎮第一,又會“扶缸”,卻不愿當技術員,就愿意在老磨屋里看磨,一遍一遍地讀《共產黨宣言》,讀《天問》。含章在曬粉場。見素負責送粉絲。見素始終不理解哥哥為什么能容忍趙多多掌握粉絲工廠,而粉絲業該是老隋家的行當。他辭掉了粉絲廠的工作,開了一家“洼貍大商店”。因為粉絲廠的一次大“倒缸”,趙多多請抱樸做技術員,抱樸不肯,又轉請見素。見素應允下來,將商店交給能算命看相、賣野糖泥老虎的老女人張王氏。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粉絲廠的內幕及各種帳目上,掌握了所有數據,準備在趙多多承包合同到期時,揭露趙的侵吞事實,奪回粉絲廠。抱樸卻堅決反對他這樣做,并告訴他粉絲廠屬于洼貍鎮,誰也不能獨占它。趙多多在四爺爺的撐腰下繼續承包了粉絲廠,將它改為“洼貍粉絲生產銷售總公司”,又買了小轎車,雇了女秘書。見素憤而離開洼貍鎮,進城經商。開始還順手,后來兩次被人坑騙,損失慘重。最后身患絕癥回到洼貍鎮。粉絲公司也接連倒霉。由于趙多多在粉絲里摻假,幾十萬斤出口粉絲被外貿部門查封,接著又是粉絲廠擴建一半錢就花完,重新貸款遭拒絕,上面又派來了調查組。公司形勢急劇惡化。趙多多在絕望中撞車自焚。抱樸離開了河邊的老磨屋,自薦當了粉絲公司總經理。隋不召和李知常等人終日熱心于粉絲廠的機械化,志在改變原先的手工操作。試驗那天,隋不召為救李知常而不慎被卷入高速輪中,死得極慘烈。含章自叔父死后就病倒了。她感到自己多年來的苦楚再也無人能相訴。一天,她用剪刀刺傷了四爺爺,想以命拼命。抱樸與見素這才弄清了妹妹與四爺爺二十年前后的一切細節,悲憤不已。抱樸傾心血為含章寫了起訴書,決心要救她出獄。李知常多次讓抱樸轉達他對含章堅定不移的愛情。抱樸十分感動。他倆經常在一起探討重振粉絲工業之事。李知常還決心以此為開端推動洼貍鎮的工業,提出了建立化驗室,利用地下河等一系列設想。他們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作品鑒賞 張煒認為:“一個作家心靈的指針要永遠指向生活在最底層的人們。他要密切關注時代風云,反映人民的疾苦和呼喚”,要用心去寫作。這“心”便包涵了作家的情感意識和哲學審視。繼《秋天的思索》與《秋天的憤怒》之后,他慢慢收回了關于蘆青河和葡萄園那種理想主義的戀歌,將熾熱深沉的愛推廣為對歷史的責任感,把思考的對象由迫近現實的人與事轉向更為久遠而廣闊的人生。《古船》以洼貍鎮為焦點,在近四十年的背景上,對我國城鄉社會面貌的變遷與人民生活的情狀作了全景式多層次的描寫。從土地改革運動中血與火的較量,到三年困難時期的艱難歲月,“文化大革命”中驚心動魄的復雜激烈斗爭,以至農村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中嚴峻的形勢及歷史趨向,展示出中國當代社會的一個縮影。在當代文壇上,浸透著強烈的歷史意識的作家作品雖絕非只有張煒和《古船》,但《古船》卻具有它的獨特性,表現出作者對歷史的一種痛心疾首的沉思,對人生的深邃關注以及對美好事物的大聲呼喊,包容了作者一種沉重的憂患意識。這一意識便通過主人公隋抱樸傳達出來。表現最突出的一點是抱樸的懺悔意識。這和他父親隋迎之的負罪感一脈相承,不同的是,他的懺悔具有更深廣的“時空涵量”。在他童年時代,世界便向他展示了殘酷的現實景象。他親眼目睹父親的死、母親的死、土改時血與火的斗爭、三年困難時期的艱難、文革當中人與人之間無休止的戕害與殘殺。這慘痛的記憶籠罩了他一生,造就了他沉重憂患的人生觀、世界觀。他沒有泯滅真摯的愛心,而把自己視為洼貍鎮這個群體中的一員,不單為自己、為老隋家,也為整個族類作著深刻的懺悔,表現出倫理學范疇的主體的自覺意識。同時,他又不斷地發問、探尋,為什么人類要如此互相殘害,一代又一代演繹類似的悲劇?他把這歸結為人類的“獸性”和“私欲”。由此,他堅決阻攔弟弟去爭奪粉絲廠。但他又無法阻止。他感到孤獨,沉重。長期的思索并不能使他擺脫“怯病”的怪圈。在生活與愛情上,他都采取的是一種完全退避的方式。相形之下,隋不召和老李家的李其生父子則表現出天真浪漫,超過洼貍鎮沉重氛圍之上的生命力量。隋不召之所以在死后能那么深地震撼洼貍鎮,在于他給全鎮增添了難能的活力。他的放蕩不羈和對外圍世界的如癡如醉的追求與向往,以及從生命本體中爆發出來的沖力,使他不安于洼貍鎮的閉塞和落后,充滿了創造熱情和征服世界的雄心。與他相似的李家父子,幾乎拋開一切人世挫折,執著于創造和更新,仿佛一股永恒不變的力量推動歷史向前進步。這些外在因素融匯到抱樸的內在思索,使他頓悟了人并不因為過去的苦難而放棄今天的奮斗,意識到善良的愿望并不能減少人們的流血犧牲。他必須行動,把理想付諸實踐。他最終從怪圈中走出來,自薦擔任了粉絲總公司的總經理,靠自己與大家的力量改變洼貍鎮,讓她更美好。作品在一種緋紅的亮色中結尾,表明了作者的博愛胸懷和純正善良的意愿。事實上,這帶有較濃厚的人道主義與理想主義的色彩。在現實生活中,社會歷史的前進每一步都走得磕磕絆絆。在善良意愿的反面,我們再一次看到了作者的憂患與向往。
上一篇:《張抗抗·隱形伴侶》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下一篇:《張笑天·前市委書記的白晝與夜晚》原文|主題|賞析|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