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文]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①。趙惠文王十六年②,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③之,取陽晉④,拜⑤為上卿⑥,以勇氣聞于諸侯。
藺相如者,趙人也,為趙宦者令⑧繆賢舍人⑨。
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⑩。秦昭王(11)聞之,使人遺(12)趙王書,愿以十五城請易(13)璧。趙王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欲予(14)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15);欲勿予,即(16)患(17)秦兵之(18)來。計(19)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20),未得。
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可使。”王問:“何以知之?”對曰;“臣嘗有罪,竊(21)計欲亡走(22)燕。臣舍人相如止(23)臣曰:‘君何以(24)知(25)燕王?’臣語(26)曰: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27),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結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謂臣曰:‘夫(28)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29),故燕王欲結于君(30)。今君乃(31)亡趙走燕(32),燕畏趙,其勢(33)必不敢留君,而束君歸趙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質(34)請罪,則幸(35)得脫(36)矣。’臣從其計,大王亦幸(37)赦臣。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宜(38)可使。” 于是王召見,問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39)?”相如曰:“秦強而趙弱,不可不許。”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40)?”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41)趙不許,曲(42)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均(43)之(44二)策,寧許以負秦曲(45)。”王曰:“誰可使者?”相如曰:“王必(46)無人,臣愿奉(47)璧往使。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48)完(49)璧歸趙。”趙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50)入秦。
秦王坐章臺(51)見相如。相如奉璧奏(52)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53),左右皆呼萬歲。相如視秦王無意償(54)趙城,乃前(55)曰:“璧有瑕,請指示王(56)。”王授璧。相如因(57)持璧卻(58)立,倚柱,怒發上沖冠(59),謂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發書至趙王,趙王悉(60)召群臣議,皆曰:‘秦貪,負(61)其強,以空言求璧,償城恐不可得。’議不欲予秦璧。臣以為布衣(62)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且(63)以一璧之故逆(64)強秦之歡(65),不可。于是趙王乃齋戒(66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于庭(67)。何者?嚴(68)大國(69)之威以修敬(70)也。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71),禮節甚倨(72),得璧,傳之美人,以(73)戲弄臣。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74),故臣復取璧。大王必欲急(75)臣,臣頭今與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76)柱,欲以擊柱(77)。秦王恐其破璧,乃辭(78)謝(79)。固請,召有司(81)案(82)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
相如度秦王特(83)以詐(84)佯為予趙城,實不可得,乃謂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傳(85)寶也,趙王恐,不敢不獻。趙王送璧時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86九)賓(87)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終不可強奪,遂許齋五日,舍(88)相如廣成傳舍(89)。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90),懷其璧,從徑道(91)亡,歸璧于趙。
秦王齋五日后,乃設九賓禮于廷,引(92)趙使者藺相如。相如至,謂秦王曰:“秦自繆公(93)以來二十余君,未嘗有堅明(94)約束(95)者也。臣誠恐見欺于王(96)而負(97)趙,故令人持璧歸,間(98)至趙矣。且秦強而趙弱,大王遣一介(99)之使至趙,趙立奉璧來。今[1]以秦之[2]強而先割十五都予趙,趙豈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3],臣請就湯鑊[3]。唯[5]大王與群臣孰[6]計議之。”
秦王與群臣相視而嘻[7]。左右或欲引[8]相如去,秦王因曰:“今[9]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而絕秦趙之歡。不如因[10]而厚遇因[11]之,使歸趙[12]。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13]?卒[14]廷[15]見相如,畢禮而歸之。
相如既歸,趙王以為[16]賢大夫,使不辱于[17]諸侯,拜相如為上大夫[18]。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19]。
其后[20]秦伐趙,拔石城[21]。明年[22]復攻趙,殺二萬人。秦王使使者告趙王,欲與王為好[23],會于西河[24]外澠池[25]。趙王畏秦,欲毋行。廉頗、藺相如計曰:“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趙王遂行,相如從。廉頗送至境,與王訣[25]曰:“王行,度道里會遇之禮,還,不過三十日。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26]。”王許之。遂與秦王會澠池[27]。
秦王飲酒酣[28],曰:“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29]。”趙王鼓[30]瑟。秦御史[31]前書曰:“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藺相如前曰:“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奉盆缶[32]秦王,以相娛樂[33]。”秦王怒,不許。于是相如前進[34]缶,因[35]跪請秦王[36]。秦王不肯擊缶。相如曰:“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37]矣!”左右欲刃[38]相如,相如張目[39]叱之,左右皆靡[40]。于是秦王不懌[41],為一擊缶。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缶。”秦之群臣曰:“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42]。”藺相如亦曰:“請以秦之咸陽[43]為趙王壽。”秦王竟酒[44],終不能加勝[45]于趙。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
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46]。
廉頗曰:“我為趙將,有攻城野[47]戰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48],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49]賤人[50],吾羞,不忍[51]為之下!” [52]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相如聞,不肯與會[53]。相如每朝時,常[54]稱病,不欲與廉頗爭列[55],已而[56]相如出,望見廉頗,相如引[57]車避匿。
于是[58]舍人相與[59]諫曰:“臣[60]所以[61]去[62]親戚[63]而事[64]君者,徒慕君之高義[65]也。今君與廉頗同列,廉君宣[66]惡言,而君畏匿之,恐懼殊甚[67]。且[68]庸人[69]尚羞[70]之,況于將相[71]乎!臣等不肖[72],請辭去。”藺相如固[73]止[74]之,曰:“公之[75]視廉將軍孰與秦王[76]?”曰:“不若[77]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雖駑[78],獨[79]畏廉將軍哉?顧[80]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81]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82]兩虎共[83]斗,其勢不俱生[84]。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85]也。”
廉頗聞之,肉袒負荊[86],因賓客[87]至藺相如門謝罪,曰:,“鄙[88]賤[89]之人,不知將軍寬之[90]至此也!”
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91]。
[注 釋]
①……者……也:表判斷的句式,譯為“……是……”。②趙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趙惠文王,趙國的第七個君主,名何。③破:石頭開裂,引申為破開,再引申為打敗。④陽晉:地名,在今山東省鄆(yùn)城縣西。⑤拜:授與官職,⑥上卿:戰國時最高的官階。 ⑦聞:聞名。⑧宦者令:宦官的頭目。⑨舍人:門客。戰國時,貴族或官僚家中常養著一些食客為自己效勞。⑩和氏璧:楚國人卞和發現一塊寶玉,用來雕琢成的璧叫和氏璧。(11)秦昭王:即秦昭襄王,名稷,公元前306年一251年。(12)遺(wèi):送給。(13)易:換。(14)可予(yǔ)不(fǒu):可以給他嗎。予,同“與”,給予。不,同“否”。(15)徒見欺:白白地被騙。見,被。徒,徒然。(16)即:則,可譯為“又”。(17)患:擔心。(18)之:取消“秦兵來”的獨立性,使它成為“患”的賓語。(19)計:主意,對策。(20)人可使報秦者:定語后置,即“可使報秦之人”。者,定語后置的標志。(21)竊:謙詞。私自,私下。(22)亡走:逃跑。(23)止:使動詞,使……停止,制止。(24)何以;即“以何”,憑什么。(25)知:了解。(26)語(yù):告訴。后面省略賓語“之(代相如)。” (27)會境上:“會于境上”的省略。“于境上”譯時需移至動詞“會”前。(28)夫(fú):發語詞,引發下面的議論。(29)幸于趙王:被趙王寵愛。幸,寵愛。于,被。(30)結于君:狀語后置,同您結交。于,同。(31)乃:卻。(32)亡趙走燕:“亡于趙走于燕”的省略。(33)其勢:作狀語,可譯為“看那情勢”。其,那。勢,情勢。(34)肉袒(tǎn)伏斧質:脫去上衣,趴在鐵砧上。肉袒,赤裸上身。斧質,古代一種腰斬的刑具。質,鐵砧。(35)幸:庶幾,興許。(36)脫,解脫,免除刑罰。(37)幸:表敬副詞,有幸,幸虧。(38)宜:應該。這里可譯為語氣和緩的“看來”。“召見”后省略賓語“之(代相如)”。(39)不:同“否”。(40)奈何:如何,怎么辦。(41)而:連詞,如果。(42)曲:理虧,錯誤。(43)均:衡量,比較。(44)之:此。(45)負秦曲:讓秦國承擔理虧的責任。負。使動用法,使……擔當。(46)必:用在假設推論的句子中是“假如一定”、“如果確實”的意思。(47)奉:同“捧”。(48)請:副詞,且,將。(49)完:形容詞用如使動詞,使……完整。(50)西:名詞作狀語,往西。(51)坐章臺:“坐于章臺”的省略。章臺,宮名,故址在今陜西省長安縣舊城西南角。(52)奏:進獻。(53)以示美人及左右:“以之示美人及左右”的省略。示,給……看。美人,宮中女官,指嬪(pín)妃等。(54)償:酬報。(55)前:名詞用如動詞,上前。(56)請指示王:請讓我指給大王您看。指,用手指。示,給……看。(57)因:順勢,趁手。(58)卻:動詞,后退。(59)怒發上沖冠;頭發豎起來頂起了帽子,夸張地形容憤怒的樣子。(60)悉:全。(61)負:仗恃。(62)布衣:指平民百性。古時老百姓只能穿布衣。(63)且:表議論的進層,相當于“再說”。(64)逆:違背,觸犯。(65)歡:歡心,友好感情。(66)齋戒:古代人在祭祀或舉行大禮以前,先要洗澡,換衣,住潔凈的地方,不吃葷、酒,不同外界來往,專心專意,以為這樣虔誠可通神明,叫齋戒。(67)庭:同“廷”,國君聽政的朝堂。(68)嚴:形容詞用如動詞,尊重。(69)大國:貴國。大,敬詞。(70)修敬:表示敬意。修,整飭,這里指顯示。(71)見臣列觀(guàn):“見臣于列觀”的省略。列觀,一般的宮殿樓臺,不是接見使節的正殿,列,眾,引申為一般的。觀,樓臺。(72)倨(jù):傲慢,怠慢。(73)以:目的連詞,可譯為“來”。(74)邑:小城市,泛指城鎮。(75)急:使動詞,使……急。(76)睨(nì):斜視。(77)欲以擊柱:“欲以之擊柱 ”的省略。之,代“璧”。(78)辭:名詞作狀語,用委婉的話。(79)謝:道歉。(80)固請:懇求。“固請”后省“勿撞”。(81)有司:古代設官分職,各有專司,所以稱有關官吏為有司。(82)案:同“按”,察看。(83)特:只,不過。(84)以詐:用欺騙手段。(85)共傳:共同傳誦,公認。(86)設:設置,這里指“舉行”。(87九)賓: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禮節,國君在迎接國賓時按名位等級所設的九種不同禮節。相如是趙王的特使,應受最高級別的禮遇,以維護趙國的尊嚴。(88)舍:名詞用如動詞,安置住宿。(89)傳(zhuàn)舍:招待賓客的館舍。[90]衣(yì)褐:穿上粗布衣服,即“化裝成老百姓”。衣,動詞,穿。褐,粗布。(91)徑道:便道,小路。(92)引:接引,延請。(93)繆(mù)公:就是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繆,同“穆”。(94)堅明:形容詞用如使動詞,使……堅守,使……明確,可譯為恪守。(95)約束:名詞,盟約。(96)見欺于王:見……于……:表被動的句式。見,被。(97)負:對不起。(98)間:從小路走,潛行。(99一)介:一個。含有藐小微賤的意味。[1]今:如果。[2]之:取消“秦強”這個句子的獨立性,使它充當介詞“以”的賓語。[3]當誅:判死罪。當,判罪。[4]就湯鑊(huò):受湯鑊之刑。湯鑊是古代一種酷刑,用滾水烹煮人。就,動詞.接近,引申為接受。湯,開水。鑊,:煮食物的大鍋。[5]唯:句首助詞,表希望語氣。[6]孰,同“熟”,仔細。[7]相視而嘻:面面相覷,發出一陣嘻嘻聲。嘻,象聲詞用如動詞。[8]引:拉,拽。[9]今:如果。[10]因:乘便。[11]厚遇:優厚地招待。[12]使歸趙:“使之歸趙 ”的省略。之,指相如。[13]邪(yé):同“耶”,嗎。[14]卒:終于。[15]廷:名詞作狀語,在正殿。[16]以為:“以之為”的省略。以,認為。之,他。[17]于:被,受。[18]上大夫:大夫中最高的官階,比“卿”低一級。[19]亦……亦;并列復句中的關聯詞。可譯為“……也……”或“既……,也……”。[20]其后:指公元前281年,即趙惠文王十八年。其,這,指“完璧歸趙”一事。[21]石城:地名,在今河南林縣西南。[22]明年:第二年。[23]為好:修復友好關系。為,恢復。好,形容詞用如名詞,指友好關系。[24]西河外澠(miǎn)池:古稱黃河南北流向的一段為西河,在秦晉之間。澠池,地名,今河南省澠池縣,在西河以東,所以稱為“西河外”。[25]訣;多指不再相見的分別,這里指辭別。[26]秦望:指秦可能有扣留趙王作人質而要挾趙國的打算。[27]會澠池:“會于澠池”的省略。[28]酣:飲酒盡興。[29]瑟:樂器名,形狀像琴。[30]鼓:動詞,彈奏。[31]御史:戰國時的史官稱“御史”。[32]缶(fǒu):盛酒的陶器。秦人歌唱時,常擊缶為節拍,所以相如說擊缶是“秦聲”。[33]以相娛樂:“以之相娛樂”的省略,以之,借此。[34]前進:上前進獻。前,動詞,上前。進,獻。[35]因:就勢。[36]請秦王:“秦王”后省略“擊缶”。[37]以頸血濺大王:拿頭頸里的血濺到大王身上。意思就是要和秦王拚命。以,拿。[38]刃:刀刃,這里以刃代刀(以部分代全體),活用如動詞,指用刀砍。[39]張目:睜大眼睛。[40]靡(mǐ):退卻。[41]懌(yì):高興,喜悅。[42]為……壽:祝酒。古時向尊長進酒時祝他長壽,所以叫“為壽”。[43]咸陽:秦國都城,在今陜西省咸陽市東北。[44]竟酒:到酒席完畢。竟 ,畢。酒,這里指酒席。[45]加勝:勝過,壓倒,占上風。[46]右:上。秦漢以前,位次的排列以右為尊。[47]野:名詞作狀語,在曠野。[48]以口舌為勞:憑言辭立下的功勞。口舌,借指言辭、口才。[49]素:平常,本來。[50]賤人:社會地位低下的人。[51]忍:甘心。[52]宣言:揚言,傳言。[53]與會:“與會之”的省略。[54]常:長,老是。[55]爭列:意思是藺相如不想在上朝時,因自己位置排在廉頗前面而使廉頗難堪。列,位次的先后。[56]已而:不久。[57]引:退,調轉頭。[58]是:這時。[59]相與:一齊。[60]臣:秦漢以前對自己的謙稱。[61]所以:……的原因。[62]去:離開。[63]親戚:上古特指父母。[64]事:動詞,侍奉。[65]義:品德。[66]宣:傳播。[67]殊甚:太過分。殊,太。甚,過分。[68]且:連詞,即使。[69]庸人:普通人。[70]羞:意動用法,以……為羞恥,認為……是可羞的。[71]將相:指藺相如,當時上卿兼任將相,也稱將軍。[72]不肖:不才,不好。[73]固:堅決。[74]止:使動用法,使……止,阻止,這里指挽留。[75]之:舒緩語氣的助詞,可不譯。[76]廉將軍孰與秦王:意為“廉將軍與秦王孰(厲害)”。孰,誰。[77] “不若”前省“廉將軍”,后省“秦王”。[78]駑(nǔ):劣馬。比喻愚劣無能。[79]獨:難道。[80]顧:但,只不過。[81]于:對。[82]今:如。[83]共:同,在一起。[84]俱生:共存。[85]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即“以國家之急為先而以私仇為后”。先,意謂性動詞,以……為先。后,意謂性動詞,以……為后。[86]負荊:就是背著荊條,表示認錯,請求責罰。荊,灌木名,古代常用它的枝條作刑杖。[87]因賓客:由門客作引導。因,由,通過。[88]鄙:淺陋。[89]賤:卑下。[90]之:乃,竟然。[91]刎(wěn)頸之交:誓同生死的朋友。刎頸,割頭。交,交情,引申為摯友。
[譯 文]
廉頗是趙國優秀的將領。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擔任趙國的大將,攻打齊國,把齊軍打得大敗,奪取了陽晉,(被)任命為上卿,因為勇敢善戰而聞名于諸侯。
藺相如是趙國人,他曾是趙國宦官頭目繆賢的門客。
趙惠文王時,得到了楚國那塊和氏璧。秦昭王聽說了這事,派人送給趙王一封信,希望用十五座城池換這塊玉璧。趙王同大將軍廉頗等大臣商議:要(把玉壁)給秦王(吧),秦國的城池只怕得不到,白白地被欺騙;要不給(吧),又擔心秦國的軍隊來(攻打)。對策定不下來,要找一個可以出使去回復秦王的人,沒有找到。
宦者令繆賢說:“我的門客藺相如可以出使。”趙王問:“(你)根據什么了解他能出使呢?”(繆賢)回答道:“我曾經犯過罪,暗地里打算逃奔到燕國去。我的門客藺相如勸阻我道:‘您憑什么了解燕王(會收留你)呢?’我告訴他說,我曾經跟隨趙王同燕王在邊境上會晤,燕王私下里握著我的手說:‘希望交個朋友。’憑這點(我)知道他(會收留我的),所以想去。藺相如對我說:‘趙國強大,燕國弱小,而那時您又受到趙王的寵愛,所以燕王想同您結識。現在您是從趙國逃亡到燕國去,燕國害怕趙國,看那情勢必定不敢收留您,反而會把您綁起來送回趙國。您不如自己打著赤膊伏在斧砧上(向趙王)請罪,那或許僥幸能得到趙王的赦免。’我聽從了他的建議,您也終于寬恕了我。我私下里認為這個人是位勇士,(又)有智謀,我看可以派遣。”
于是趙王召見藺相如,問他道:“秦王用十五座城池來換我的玉璧,可以給他不?”相如說:“秦國強而趙國弱,不能不答應他。”趙王說:“(要是)拿走了我的玉璧,(卻)不給我城池,怎么辦呢?”相如說:“秦國用城池來換玉璧,如果趙國不答應,理虧的是趙國;趙國給了玉璧,如果秦國不給趙國城池,理虧的是秦國。權衡這兩種辦法,寧可答應(秦王的要求)而讓他承擔理虧(的責任)。”趙王說:“誰可以出使秦國呢?”相如說:“大王果真沒有合適的人,我愿意捧著和氏璧去出使。(如果)城池給了趙國,那么玉璧就留在秦國;(如果)城池沒給(趙國),我將讓玉璧完好地歸還趙國。” 趙王于是就派遣相如帶著和氏璧往西進入秦國。
秦王坐在(便殿)章臺宮召見相如。相如捧著和氏璧獻給了秦王。秦王非常高興,把和氏璧傳給嬪妃和左右的侍臣們觀賞,嬪妃和侍從們都歡呼萬歲。相如看出秦王沒有把城池償付給趙國的意思,就上前說:“(這塊)玉璧上有瑕疵,請讓我指給您看。”秦王把璧遞給了相如,相如就勢拿過玉璧,退后幾步站定,(他)靠著柱子,憤怒得頭發都根根直立(似乎要)把帽子頂了起來。對秦王說:“大王您希望得到這塊璧,派人送信到趙王那里,趙王召集全體大臣商議,(大家)都說:‘秦國貪婪,仗恃它強大,用假話來換取玉璧,(答應)償付的城池恐怕不可能得到。’議定不打算把玉璧給秦國。我認為老百姓之間的交往尚且不能互相欺騙,何況是堂堂的大國呢?再說因為一塊玉璧的緣故而有傷強大的秦國(和我國)的友情,(也是)不值得的。于是趙王就齋戒了五天,(并)讓我捧著玉璧,(親自)在正殿上行過叩拜大禮后,才送出國書。為什么這樣做呢?為的是尊重貴國的威嚴,表示(敝國的)敬意呀。現在我到了(貴國),大王您只在一般的宮殿接見我,禮節上又很傲慢,拿到玉璧后,(隨便地)傳給嬪妃們看,以此戲弄我。我看您沒有把城池償付給趙國的誠意,所以我又把玉璧要了回來。大王您(如果)一定要逼我,我的頭現在就和玉璧一起撞碎在(這根)柱子上!”
相如手拿玉璧,(眼睛)斜視著柱子,要用璧去撞柱子。秦王恐怕他撞碎了玉璧,只好婉言道歉,一再請求他(不要生氣),(連忙)召來主管版圖的官員查看地圖,指點著(說)從這到那十五座城池劃給趙國。
相如揣摩秦王不過是用詭計假裝給趙國城池,實際上是不可能到手的,于是對秦王說:“和氏璧是天下公認的至寶,趙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獻。趙王送璧時齋戒了五天,現在大王您也應齋戒五天,并在正殿上舉行“九賓”的大典,我才敢獻璧。”秦王估量這事畢竟不能靠強奪,就答應齋戒五天,(并)安置相如住在廣成賓館。
相如心想秦王即使齋戒了,必定違背諾言不肯償付城池的。于是讓他的隨從穿上粗布衣服,懷揣那塊玉璧,從小路逃走,把玉璧送回到趙國。
秦王齋戒五天之后,就在正殿上舉行了“九賓”的大禮,延請(趙國)使者藺相如。相如到了(后)對秦王說:“秦國從繆公以來二十多個國君,不曾有恪守信約的。我實在怕被大王欺騙以致對不起趙國,所以派人拿著玉璧回去,已經從小道回到了趙國。再說,秦國強趙國弱,(只要)您派一個小小使臣到趙國,趙國立刻會(再)把璧送來。如果憑著秦國的強大,先割讓十五個城池給趙國,趙國怎敢留下玉璧而得罪大王您呢?我知道欺騙大王是要判死罪的,那就讓我受烹刑吧!希望大王您與大臣們仔細商議商議這件事吧!”
秦王同群臣大眼瞪小眼,“嘻嘻”苦笑。左右的人有的想把相如拉下去,秦王(見事已如此)于是說:“現在(即使)殺了相如,終究不能得到玉璧,反而斷絕了秦趙的友好交情。不如趁此好好地招待他,讓(他)回趙國去。趙王難道會因為一塊玉璧的緣故而欺騙秦國嗎?”終于在正殿接見了相如,完成了禮儀后送他回去了。
相如回國之后,趙王認為他是一位才能出眾的大夫,出使諸侯大國能不受欺辱,任命相如做上大夫。
(后來)秦國既沒有把城池給趙國,趙國也終究沒有把玉璧給秦國。
(在)那以后,秦國(曾)攻打趙國,攻下了石城。第二年又攻打趙國,殺了兩萬人。秦王派使者告訴趙王,想同趙王和好,在西河外澠池舉行會談。趙王害怕秦王,想不去。廉頗、藺相如商量道:“大王不去,顯得趙國既弱小又膽怯。”趙王于是決定去,相如隨行。廉頗送到邊境上,同趙王告別說:“(這次)您出行,(我)估計從啟程赴會一直到會見的禮節完畢,(再加上)回來,(總共)不會超過三十天。三十天不回來,就請求立太子為王,好斷絕秦國要挾(趙國)的妄想。”趙王答應了他。于是同秦王在澠池相會。
(在會見宴會上),秦王飲酒喝得正高興,說:“我聽說趙王愛好音樂,請彈彈瑟吧。”趙王彈了瑟,秦國的御史走上前記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同趙王一起宴飲,吩咐趙王彈瑟。”藺相如(見了)上前說:“趙王聽說秦王善于演奏秦國的鄉土音樂。請允許我獻(一只)陶盆給秦王(敲擊),借此來互相娛樂。”秦王很生氣,不答應。于是相如上前獻上(一只)陶盆,就勢跪著請秦王(敲)。秦王不肯敲。相如說:“(如果不敲),在五步之內,我藺相如請求能夠把我脖子里的熱血濺到大王您的身上了!”左右侍從想用刀砍相如,相如圓睜怒眼,大聲地喝斥他們,侍從們都嚇得直往后退。于是秦王很不高興,為(趙王)敲了—下陶盆。相如回過頭把趙國的御史召來(讓他)記下:“某年某月某日,秦王給趙王敲了陶盆。”秦王的群臣又起哄道:“請把趙國的十五座城池給秦王祝酒。”藺相如也(回敬)道:“請把秦國的(都城)咸陽給趙王祝酒。”
秦王直到酒筵完畢,也沒能占到趙國的上風。趙國也大規模地(在邊境上)部署了軍隊來防備秦軍,(因此)秦國不敢輕舉妄動。
(會見)結束后,(趙王)回國,因為相如功勞很大,授與他上卿的官職,職位在廉頗之上。
廉頗說:“我當趙國的大將,有攻打城池,野戰殺敵的大功,可是藺相如不過憑著一張嘴立下的功勞,職位在我之上。況且,相如本是出身卑賤的人,我覺得臉上不好看,不甘心在他之下。”公開揚言說:“我見到相如,一定要侮辱他。”相如聽到了,不肯同他會面。每逢上朝時,總是推托有病,不愿同廉頗去爭座次的先后。不久,相如出門,遠遠望見廉頗,相如就掉轉馬車躲藏起來。
在這種情況下,相如的門客一齊向他提出意見,說:“我們之所以離開父母來服侍您,只是因為仰慕您高尚的品德啊。如今您同廉頗地位相當,廉將軍公開地說(您些)不堪入耳的話,可是您怕(他),躲著他,恐懼得太過分了。即使是一般的人尚且認為這種表現是可羞的,何況對于您這個出將入相的人呢!我們無能,請允許我們告辭吧!”藺相如再三地挽留他們,說:“你們看廉將軍比起秦王來誰(厲害)呢?”(大家)說:“(廉將軍當然)不如秦王啊!”相如說:“在秦王那樣的威壓下,我藺相如還敢在朝廷上叱責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藺相如雖然沒能耐,難道就怕廉將軍嗎?只不過我想,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發兵攻打趙國,只是因為有我兩人在啊。如果兩虎在一起爭斗,那勢必不能共存。我這樣做的原因,(是)把國家的急難放在前,(而)把私人的恩怨放在后啊!”
廉頗聽到這事,光著膀子,背著荊條,由(藺相如的)門客領(他)到相如府上去賠禮道歉,說:“(我這個)目光短淺卑下的人,沒想到將軍寬宏大量到這種程度啊!”
(他們)終于彼此和好,成為誓同生死的摯友。
[鑒 賞]
本文是《史記》中在矛盾沖突中描寫人物反映歷史事件的名篇。文章通過“完璧歸趙”、 “澠池會”、“負荊請罪”這三樁典型的事件,塑造了兩個有血有肉的典型人物:藺相如和廉頗。藺相如出身卑微,機智勇敢。在對秦王的斗爭中,他勇擔重任,智勝強秦;而對待與自己爭列的廉頗卻能不計私怨,再三忍讓,“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廉頗呢,以勇氣聞于諸侯,忠心耿耿,坦率真誠,勇于改過。
文章在人物的塑造上為后學者提供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其中最值得記取的是要把人物放到激烈的矛盾沖突中來寫。疾風知勁草,磨難識英豪,狂風大浪里方顯得出手把紅旗旗不濕的弄潮兒本色。藺相如本一介舍人,卻在強秦索璧,君臣無奈之際,脫穎而出,分析形勢,權衡曲直,自告奮勇,奉璧出使。他那超群的見識、驚人的智慧、勇于獻身的愛國精神,有如一道燦爛的星光,劃破了夜空。到秦國以后,藺相如及時識破秦王的狡詐,略施小計,完璧歸趙之后,廷叱秦王,當面揭露其背信棄義的慣伎,坦然“請就湯鑊”,他的大智大勇和浩然正氣又怎能不讓每一個有正義感的人讀至此而心向往之?對外如此,對內何如?作者又把他放到與廉頗的激烈矛盾沖突之中。為了“爭列”,老廉頗以戰功自居,說藺相如“本賤人”,“徒以口舌之勞而位居我之上”,公開揚言要當眾侮辱相如。而相如卻為了避免與廉將軍發生沖突,一再忍讓,這位在虎狼之秦敢于廷叱八面威風的秦王的英雄人物,竟然被自己的左右誤認為是膽小怕事,任人欺辱的庸人。正是在矛盾沖突發展到頂峰的時候,藺相如才道出了自己的胸襟,點明退讓的根由,展示了他寬廣的胸懷和以國家利益為重的崇高品德。霎時間,在人們的面前一座道德的高峰矗起,在仰望之余,崇敬之情怎不油然而生。
上一篇:《莊暴見孟子》文言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弈秋》文言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