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文]
君子①曰:學不可以已②。青③,取之于④藍⑤,而青⑥于⑦藍;冰,水為⑧之,而寒于水。木直中⑨繩⑩,煣(11)以為輪,其曲(12)中規(13),雖有(14)槁(15)暴不復挺者,煣使之然(17)也。故木受繩(18)則直,金(19)就(20)礪(21)則利,君子博(22)學而日(23)參(24)省(25)乎(26)己,則知(27)明而行無過矣(28)。
吾嘗終日而思矣(29),不如須臾(30)之所學也;吾嘗跂(31)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32)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33)也,而聞者彰(34)。假(35)輿(36)馬者,非利足(37)也,而(38)致(39千)里;假舟楫(40)者,非能水(41)也,而絕(42)江河。君子生(43)非異也,善假于物(44)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45);積水成淵(46),蛟(47)龍生焉;積善(48)成德,而(49)神明自得(50),圣心(51)備(52)焉。故不積跬(53)步,無以(54)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55一)躍,不能十步,駑馬(56十)駕(57),功(58)在不舍(59)。鍥(60)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61)。蚓無爪牙之利(62),筋骨之強(63),上(64)食埃土,下(65)飲黃泉(66),用(67)心一也。蟹六跪(68)而二螯(69),(70)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71)者,用心躁也。
[注 釋]
①君子:這里是作者虛擬出來代表自己發表觀點的人,借以增強觀點的權威性。后文的“君子”則指有道德、有學問的人。②已:止。③青:名詞,靛(diàn)青,一種染料。是從藍草中提煉出來的。④于:從。⑤藍:草名,又叫蓼(1iáo)藍,葉子可制染料。⑥青:藍色。⑦于:比。⑧為:這里指凝結。⑨中(zhòng):動詞,合乎。⑩繩:木匠用來取直的墨線。(11)煣(róu):用火烤使彎曲。(12)曲:形容詞用如名詞,弧度。(13)規:圓規。(14)有:同“又”。(15)槁:枯干。(16)暴(pù):同“曝”,太陽曬。(17)然:如此。(18)受繩:彈上墨線后取直。(19)金:這里是借原料代事物,指刀劍等。(20)就:靠近。(21)礪(lì):磨刀石。(22)博:廣泛。(23)日:日日,每天。(24)參(cān):檢查、檢驗。一說“參”同“叁”(“三”的大寫)。(25)省(xǐng):反省,考察。(26)乎:于,對于。(27)知(zhì):同“智”。(28)矣:時態助詞,可譯為“了”。(29)矣:時態助詞,可譯為“過”。(30)須臾(yú):一會兒。(31)跂(qì):抬起腳跟站著。(32)加:增。(33)疾:強。這里指聲音宏大。(34)彰:明,清晰。(35)假:憑借,借助。這里有利用的意思。(36)輿(yú):車。(37)利足:善于走路。利,與下一句的“能”是互文,可互釋,都有“善于”、“擅長”的意思。足,名詞用如動詞,指走路。(38)而:卻。(39)致:達到。(40)舟楫(jí):船槳,這里借指船只。(41)水:名詞用如動詞,指游泳。(42)絕:橫渡。(43)生(xìng):通“性”,天性、資質,稟賦。(44)物:外物,指各種客觀條件。(45)焉:于之,從那里。(46)淵(yuān):深水。(47)蛟:古代傳說中一種能發大水的龍。(48)善:形容詞用如名詞,指善良的行為。 (49)而:于是。(50)神明自得:“謂自通于神明”《中華大詞典》。在古人看來是一種最高的精神境界。神明,即神靈、造化。(51)圣心:德智完備的心。(52)備:完備。(53)跬(kuǐ):半步。古時跨出兩腳為“步”,跨出一腳為“跬”。(54)無以:沒有用來……的辦法。(55)騏驥(jì):駿馬。騏,青黑色有棋盤格子紋的馬。驥,千里馬,這里泛指好馬。(56)駑(nú)馬:能力低下的劣馬。(57)駕:長度單位,馬拉車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駕”。(58)功:成就。(59)舍(shě):停止。(60)鍥(qiè):刻。(61)鏤;雕刻。(62)爪牙之利:即“利爪牙”。之,定語后置的標志。(63)筋骨之強:即“強筋骨”。之,定語后置的標志。(64)上:名詞作狀語,指向上。(65)下:名詞作狀語,指向下。(66)黃泉:地下的泉水。(67)用:由于,因為。(68六)跪:六條腿(蟹實際上是八條腿)。跪,蟹腳。一說,海蟹后面的兩條腿只能劃水,不能用來走路或自衛,不能算在“跪”里。(69)螯(áo):蟹鉗。(70)非:除非,強調某條件是唯—的先決條件。(71)寄托:存身。
[譯 文]
君子說:學習是不能停止的。靛青是從藍草中提取的,顏色卻比藍草更深;冰是由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更涼。(一塊)木料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線,(假如)用火烤使它彎曲用來做車輪,它的弧度可以合乎圓規(的要求)。即使又曬干了,也不會再伸直,(這是由于)加工使它變成這樣的。所以木料被彈上墨線(加工)就直了,刀劍被磨刀石磨過就鋒利了,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對自己檢查省察,就能智慧明達,行為就不會有過失了。
我曾經終日冥思苦想過,(結果)不如片刻學習所得的收益大;我曾經踮起腳來眺望過,(結果)不如登上高處的視野廣闊。登上高處招手,手臂并沒有變長,可是見到的人很遠就能看到;順著風呼喊,聲音并沒有加大,可是聽者卻聽得(特別)清楚。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善于走路,卻能到達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并不是善于游泳,卻能橫渡長江大河。君子的天賦(和一般人)并沒有(什么)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各種外界條件(利用前人的成果)罷了。
堆積起泥土成為高山,風雨就會從那里興起;匯積起水流成為深潭,蛟龍就會在那里生長;積累善行養成美德,就能自通于造化,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備了。所以不積累小步,(就)不能走到千里之外;不匯積小溪流,(就)不能形成江海。好馬跳一次,不能(有)十步(遠);劣馬拉車連走十天(卻能走很遠的路程),(它的)成功(就)在于走個不停。(正像雕刻東西),刻一下就放下,連朽木頭刻不斷;(如果)刻個不停,(連)金屬石頭也可以雕成(工藝品)。蚯蚓沒有銳利的爪牙,強壯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地面的泥土,向下飲到地下的泉水,(這是)因為(它)專心致志呀;螃蟹有六條腿又有兩個大鉗子,除非(占用)蛇鱔的洞穴就沒有地方存身,(是)因為(它)心浮氣躁呀。
[鑒 賞]
善于設喻是本文的最大特色。
作者使用的比喻多種多樣。①正面設喻。如“青出于藍”、“冰寒于水”、“鞣(木)以為輪”、“金就礪則利”等,從正面說明學習的重要性。②正反設喻,如騏驥和駑馬,蚓和蟹,“鍥而舍之”和“鍥而不舍”等,通過正反對照,用具體的、人們熟悉的事物說明抽象的道理。③反復設喻。如為了說明“善假于物”(借助前人經驗)強調學習的重要,作者連用了“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見”,以及“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等多個不同的比喻,雖然說的是同一個道理,但內容各有側重,句式也多變化,設喻又很貼切,讀來津津有味。
作者不但使用的比喻多種多樣而且運用比喻的形式靈活多變。有的比喻,單說比喻不把道理點破,留給讀者思考,如“青出于藍”、“冰寒于水”等。有的設喻之后即引出道理,如以“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為例,引出專心致志的可貴。有的先設喻,引出道理后,再設喻作進一步的論證。如以“積土成山”、“積水成淵”為喻,論證“積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小流”作喻,從反面加重論證的分量。
從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使用比喻來說理,能使所說的道理生動鮮活,平易近人,既全面深刻,而又不覺重復膩煩,是避免枯燥乏味抽象說教的好辦法。
上一篇:《刻舟求劍》文言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勾踐滅吳(節選)》文言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