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文]
楚①人有涉②江③者,其劍自④舟中墜于⑤水,遽⑥契⑦其⑧舟,曰:“是⑨吾劍之⑩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11)。舟已行矣,而(12)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13)?
[注 釋]
①楚:周代國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縣北。②涉:蹚水過河,也泛指渡水。③江:古代專指長江。④自:從。⑤于:到。⑥遽(jù):立即。⑦契(qiè):通“鍥”,刻。⑧其:那。⑨是:代詞,這。⑩之:的。(11)之:它,指楚人的劍。(12)而:可是。(13)不亦惑乎:“不亦……乎”,古代常用的表示反問的句式,相當(dāng)于“豈不是……嗎”,不能譯為“不也……嗎”。惑,糊涂。
[譯 文]
有個渡江的楚國人,他的佩劍從船上掉到了水里,(他)趕緊在那船幫上刻了個記號,說:“這兒就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那人便從他刻有記號的地方跳到水里去找劍。船已經(jīng)航行了(一段路程),可是劍卻不能(跟著)走,這樣找劍,豈不是胡涂嗎?
[鑒 賞] 這個小故事記述了楚人渡江墜劍、求劍的經(jīng)過,文字很簡潔,道理卻很深刻。它本來是在《察今》中作為一個例子來批判不與時俱進(jìn)、墨守成規(guī)的保守思想的。在議論文中運(yùn)用例證,一要文字精練,二要切中要害。這段文字給我們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上一篇:《出師表》文言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勸學(xué)》文言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