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文]
越王勾踐棲①于會稽之上,乃號令于三軍②曰:“凡我父兄、昆弟③及國子姓④,有能助寡人謀⑤而退⑥吳者,吾與之共知⑦越國之政。”大夫種⑧進(jìn)對⑨曰:“臣聞之:賈人⑩夏則資(11)皮,冬則資絺(12);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13)待乏也。夫(14)雖(15)無四方之憂(16),然謀臣與爪牙之士(17),不可不養(yǎng)而擇(18)也。譬如蓑(19)笠,時雨(20)既至(21),必求(22)之。今君王既棲于會稽之上,然后(23)乃求謀臣,無乃(24)后(25)乎?”勾踐曰:“茍(26)得(27)聞子(28)大夫之言,何后之有(29)?”執(zhí)其手而與之謀。遂使(30)之行成(31)于吳。
勾踐說于國人(32)曰:“寡人不知其(33)力之(34)不足也,而(35)又與大國執(zhí)仇(36),以(37)暴露(38百)姓之骨于中原(39),此則(40)寡人之罪也。寡人請更(41)。”于是葬死者,問傷者,養(yǎng)生者;吊(42)有憂,賀有喜;送往者(43),迎來者;去(44)民之所惡(45),補(bǔ)(46)民之不足。然后卑事(47)夫差.宦(48)士三百人于吳,其(49)身(50)親為夫差前馬(51)。
勾踐之地,南至于句無(52).北至于御兒(53),東至于鄞(54),西至于姑蔑(55),廣運(56百)里。乃致(57)其父母昆弟而誓之(58),曰:“寡人聞,古之賢君(59),四方之民歸(60)之,若水之(61)歸下(62)也。今寡人不能(63),將帥(64二三)子(65)夫婦以(66)蕃(67)。”令壯者(68)無(69)取(70)老婦,令老者無取壯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71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將免(72)者以告(73),公(74)令醫(yī)守之。生丈夫,二壺酒,一犬;生女子,二壺酒,一豚(75);生三人(76),公與之母(77);生二人(78),公與之餼(79)。當(dāng)室者(80)死,三年釋(81)其政(82);支子(83)死,三月釋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84)、寡婦、疾疹者(85)、貧病者,納宦其子(86)。其(88)達(dá)士(87),潔(90)其居,美(91)其服,飽(92)其食,而摩厲(93)之(94)于(95)義。四方之士來者(96),必廟(97)禮(98)之。勾踐載(99)稻與脂[1]于舟以行。國之孺子[2]以[3]游[4]者,無不餔[5]也,無不歠[6]也:必問其名。非其[7]身[8]之所種則[9]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織則不衣[10]。十年不收于國[11],民俱有三年之食。
國之父兄請[12]曰:“昔者[13]夫差恥[14]吾君于諸侯之國;今越國亦節(jié)[15]矣,請[16]報之[17]。”勾踐辭[18]曰:“昔者之戰(zhàn)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19]寡人者,安[20]與[21]知恥?請姑[22]無庸[23]戰(zhàn)。”父兄又請曰:“越四封[24]之內(nèi),親[25]吾君也,猶父母也[26]。子而思報父母之仇,臣而思報君之仇,其[27]有敢不盡力者乎?請復(fù)[28]戰(zhàn)!”勾踐既許[29]之,乃[30]致[31]其眾[32]而誓[33]之,曰:“寡人聞,古之賢君,不患[34]其眾之[35]不足也,而患其志行[36]之[37]少恥[38]也。今夫差衣[39]水犀之甲[40]者億[41]有[42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恥也,而患其眾之不足也。今寡人將助天滅之[43]。吾不欲匹夫之勇[44]也,欲其[45]旅[46]進(jìn)旅退。進(jìn)則思賞,退則思刑;如此,則有常[47]賞。進(jìn)不用命[48],退則無恥;如此,則有常刑。”
果[49]行,國人皆勸[50]。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孰是君也[51],而可無[52]死乎?”是故[53]敗之[54]于囿[55],又?jǐn)≈跊][56],又郊[57]敗之。遂[58]滅吳。
[注 釋]
①棲:棲身,這里指退守。(2三)軍:軍隊的通稱。③昆弟:兄弟。④國子姓:國中的同姓,這里泛指百姓。⑤謀:出謀劃策。⑥退:使動用法,使……退卻。⑦知:主持,參與。共知越國之政:意思是任用他為卿相,共治國家。⑧大夫種:即文種,楚國郢人,與范蠡共助勾踐,滅吳后,為勾踐所忌,賜劍自殺。⑨對:答話,回答。⑩賈(gǔ)人:商人。(11)資:積蓄,儲備。(12)絺(chī):夏天穿的一種細(xì)葛布。(13)以:表目的的連詞,相當(dāng)于“為了,為的是”。(14)夫(fú):發(fā)語詞。(15)雖:即使。(16四)方之憂:指外患。(17)爪牙之士:指武士。爪牙,獸類的腳爪和牙齒,比喻武士。(18)擇:挑選。(19)蓑(suō):用棕櫚皮制作的雨披。(20)時雨:應(yīng)時之雨,指雨季。(21)既至:到來以后。既,已經(jīng)。(22)求:尋找。(23)然后:如此之后。(24)無乃:相當(dāng)于“恐怕”,表推測。(25)后:晚了,遲了。(26)茍:如果。(27)得:能夠。(28)子:對對方的敬稱,相當(dāng)于“您”。(29)何后之有:即“有何后”。之。賓語提前的標(biāo)志。(30)使:派出。(31)行成:求成,這里指求和。(32)說于國人:向越國的民眾解釋。狀語后置。說,解說,告訴。于,向。(33)其:自己的。(34)之:取消“力不足”的獨立性。(35)而:卻。(36)執(zhí)仇:結(jié)仇,結(jié)怨。(37)以:以致。(38)暴(pù)露:這里用作使動詞。使……暴露。(39)中原;這里指原野。(40)此則:這就是。(41)更(gēng):改正。(42)吊:慰問。(43)往者:指離開越國的人。(44)去:除掉,去掉。(45)所惡(wù):所討厭的事。(46)補(bǔ):為動用法,為……補(bǔ)足。(47)卑事:卑賤地侍奉。(48)宦:名詞用如使動詞,讓……做帝王的奴仆。(49)其:他,代勾踐。(50)身:自己。(51)前馬:前驅(qū),在馬前開道的人。(52)句(gōu)無:山名,在今浙江諸暨南。句,同“勾”。(53)御兒:古地名,現(xiàn)浙江嘉興縣境內(nèi)。(54)鄞(yín):地名,在今浙江寧波。(55)姑蔑:古地名,在今浙江衢州東北。(56)廣運:指土地面積的長和寬。東西為廣,南北為運。(57)致:招致,召集。(58)誓之:“誓于之”的省略,向他們發(fā)誓。(59)賢君:賢明的君主。(60)歸:歸附。(61)之:取消“水歸下”的獨立性,使它充當(dāng)賓語。(62)下:這里指低洼處。(63)能:賢能。(64)帥:同“率”。(65二三)子:你們。(66)以:來。(67)蕃(fn):形容詞用如使動詞,使……生息,增添人口。(68)壯者:指壯年男子。(69)無:通“毋”,不要。(70)取:同“娶”。(71)丈夫:男子。(72)免:同“娩”。(73)以告:“以之告”的省略。(74)公:官府。(75)豚(tún):小豬。(76)生三人:這里指生三胞胎。(77)母:乳母。(78)生二人:這里指生雙胞胎。(79)餼(xì):谷物,這里指糧食。(80)當(dāng)室者:指嫡子,即正妻生的長子。(81)釋:這里指免除。(82)政:通“征”,指賦稅徭役。(83)支子:嫡長子及繼承先祖的人稱為宗子,其余的稱為支子,即庶子。(84)孤子:孤兒。(85)疾疹:名詞用如動詞,指患病。疹,皮膚上起紅色小疙瘩。(86)納宦其子:把他們的孩子交給官府,由公家養(yǎng)育。納,交付,致送。宦,官,此處指官府。(88)其:那些。(89)達(dá)士:知名人士,有特長的人。達(dá),明智、達(dá)理。(90)潔:形容詞用如使動詞,使……干凈。(91)美:形容詞用如使動詞,使……漂亮。(92)飽:形容詞用如使動詞,使……飽食。(93)摩厲:同“磨礪”,激勵。(94)之:代詞,指達(dá)士。(95)于:用。(96)來者:指來投奔的人。(97)廟:在廟堂上。名詞作狀語。(98)禮:禮遇,以禮相待。(99)載(zài):裝載。[1]脂:油。[2]孺子:年輕人。[3]以:而。[4]游:游學(xué)的人。[5]餔(bǔ):通“哺”給人食物吃。[6]歠(chuò):同“啜”,給人水喝。[7]其:他,指勾踐。[8]身:自己,引申為“親自”。[9]則:就。[10]衣(yì):動詞,穿。[11]收于國:在國內(nèi)征稅。[12]請:“請于勾踐”的省略。向勾踐提出請求。[13]昔者:從前。[14]恥:名詞用如使動詞,使……蒙受恥辱。[15]節(jié):節(jié)制,克制。[16]請:請求,請允許我們。[17]報之:報仇雪恨。[18]辭:推辭。[19]如:像。[20]安:疑問代詞,哪里。[21]與:同“語”。[22]姑:暫且。[23]庸:用。[24四]封:四境之內(nèi)。封,疆界。[25]親:敬愛。[26]猶父母也:“猶親父母也”的省略。[27]其:同“豈”,難道。[28]復(fù):再一次。[29]許:應(yīng)允。[30]乃:于是,就。[31]致:招引,召集。[32]眾:軍隊。[33]誓:出征前誓師,表示決心。[34]患:擔(dān)心。[35]之:取消“眾不足 ”的獨立性,使它降格為“患”的賓語。[36]志行:志向操行。[37]之:取消“志行少恥”的獨立性,使它降格為“不患”的賓語。[38]少恥:缺少羞恥心。[39]衣(yì):穿。[40]水犀:犀牛的一種,皮堅韌。[41億]:十萬。[42]有(yòu):通“又”,用于整數(shù)與零數(shù)之間。[43]之:代詞,代吳國。[44]匹夫之勇:不用智謀,只憑個人的勇氣。匹夫,平常人。[45]其:這里指你們。[46]旅:俱,共同。[47]常:一定的。[48]用命:效忠,服從命令。[49]果:果斷。[50]勸:勸勉,鼓勵。[51]孰是君也:即“孰與是君也”,誰比得上這樣的國君啊。孰,誰。是,這樣。[52]而可無:怎能不。[53]是故:因此。[54]之:指吳國。[55]囿(yòu):即笠澤,今吳淞江。[56]沒(mò):古地名,在蘇州附近。[57]郊:名詞作狀語,在國都郊外。[58]遂:終于。
[譯 文]
越王勾踐敗退到會稽山上,于是向三軍發(fā)布命令說:“凡我父老兄弟及同姓弟兄,有能幫助我出謀劃策打敗吳國的人,我和他共同管理越國的政事”。大夫文種進(jìn)見說:“我聽說,商人夏天就要準(zhǔn)備皮貨,冬天就要準(zhǔn)備(夏衣用的)細(xì)葛布;天旱時就準(zhǔn)備好船只,發(fā)大水時就準(zhǔn)備好車輛,為的是等待缺貨時(賣個好價)。(一個國家)即使沒有四境受侵?jǐn)_的憂患,而(那些)能出謀劃策的文臣和勇猛的將士,也不能不培養(yǎng)和擇用。譬如蓑衣和斗笠,雨季已到,肯定(要)四處去找。現(xiàn)在君王已經(jīng)退守到會稽山上,如此之后才尋找謀臣,恐怕晚了吧?”勾踐說:“如果能夠聽到大夫您的高見,有什么晚的呢?”(就)握著他的手和他商量(對策)。于是就派他到吳國去求和。
勾踐向越國民眾認(rèn)錯說:“我不了解我們的國力不夠,卻又同大國結(jié)仇,以致百姓的尸骨暴露在荒野之中,這是我的罪過啊。請讓我改正。”于是,埋葬了戰(zhàn)死的人,撫慰受傷的,供養(yǎng)還活著的;慰問遭遇不幸的,慶賀有喜慶的;恭送離開越國的,迎接前來越國的;摒棄人民嫌惡的事,為人民添補(bǔ)缺乏的東西。這之后(勾踐才) 卑賤地去侍奉夫差,派了三百個士人到吳國去服役,他自己親自給夫差當(dāng)馬前卒。
勾踐的國土,南至句無,北至御兒,東至鄞,西至姑蔑,縱橫(僅)百里。(勾踐)就召集父老兄弟發(fā)誓說:“我聽說,古代賢明的君主,四方的百姓歸附他,就像水往低處流。現(xiàn)在,我(雖)不賢能,(但)將率領(lǐng)你們這些夫婦(先努力)增添(我國的)人口。”(他)下令青壯年不能娶老年婦女為妻,下令老年男子不能娶青年女子為妻;女子(到了)十七歲還沒出嫁,她的父母有罪;男子二十歲(還)沒娶妻,他的父母也有罪。(婦女)臨近分娩要把這事向官府報告,官府要派醫(yī)生去守護(hù)。生了男孩兒的,(官府獎勵)兩壺酒、一只狗;生了女孩兒的(獎勵)兩壺酒、一頭小豬;生了三胞胎的,官府給他提供奶媽;生了雙胞胎的,官府發(fā)給食物。嫡長子死了,免除他家三年的賦稅;支子死了,免除他家三個月的賦稅,一定要像對嫡子一樣哭泣安葬。孤兒、寡婦、生病和貧苦的人,可把他們的子女送入官府,由官府養(yǎng)育。(對待)那些有特長的知名人士,官府給他們的住處打掃得干干凈凈,讓他們穿上華美的衣服,讓他們飽餐美食,用節(jié)義來激勵他們。(凡是)從各地前來投奔越國的名士,一定在朝廷以隆重的禮節(jié)接待他們。勾踐用船裝載著稻米和油脂(到各地)巡行。(遇到)國內(nèi)流浪的年輕人,沒有不供給飲食的,沒有不給水喝的,(還)一定要詢問他們的姓名。不是勾踐親自耕種出來的糧食(勾踐)就不吃,不是他夫人織的布(勾踐)就不穿。十年沒有在國內(nèi)征收過賦稅,百姓們都存有夠吃三年的余糧。
越國的父老兄弟(都)請求說:“過去,夫差讓我們的國君在諸侯面前受盡了屈辱;現(xiàn)在,越國也夠克制的了,請讓我們報此大仇。”勾踐推辭說:“當(dāng)年那場戰(zhàn)爭啊,不是你們的罪過,而是我的罪過。像我這樣的人,哪里還談得上什么知恥?請(大家)暫且不要(提)打仗的事。”父老兄弟又請求說:“越國境內(nèi)的百姓,愛戴我們的國君,如同(愛自己的)父母一樣。當(dāng)兒子的想為父母報仇,當(dāng)臣子的想為國君報仇,難道還有敢不盡力的嗎?(我們)要求再(和吳國)打一仗!”勾踐答應(yīng)他們后,就召集軍隊誓師說:“我聽說古代賢明的君主不擔(dān)心他的將士不夠多,而擔(dān)心他們?nèi)鄙傩邜u之心。現(xiàn)在,夫差擁有穿著水犀皮盔甲的兵士十萬三千人,(他)不擔(dān)心他們?nèi)鄙傩邜u之心,而只擔(dān)心兵員還不夠多。現(xiàn)在我將協(xié)助上天滅掉吳國。我不贊成個人逞能的匹夫之勇,希望大家共同進(jìn)退。前進(jìn)時想到立功受賞,后退時想到要受懲罰;這樣,就會有規(guī)定的賞賜。前進(jìn)時不服從命令,后退時不知羞恥;這樣,就會有規(guī)定的刑罰。”
(伐吳行動)果斷地付諸實施,越國人民都相互鼓勵。父親勉勵兒子,兄長勉勵弟弟,妻子勉勵丈夫,都表示:“誰比得上我們這樣的國君啊,還不應(yīng)該為他效死嗎?”因此,(將士奮勇作戰(zhàn))在囿地打敗了吳軍,又在沒地再挫吳軍,在吳國都城郊外三敗吳軍。終于滅掉了吳國。
[鑒 賞]
文章塑造的越王勾踐是復(fù)仇主義的化身。為了報仇雪恨,他在退守會稽之后,誠懇謙遜地采納了文種的建議,“執(zhí)其手與之謀”,并派他到吳國求和,為越國贏得了喘息之機(jī)。勾踐對內(nèi),撫恤百姓以贏得民心;對外,“卑事夫差”以麻痹對手。在縱橫僅百里的的根據(jù)地里狠抓人口的增長——未來的兵源這個實現(xiàn)他宏愿的關(guān)鍵,他勵精圖治,“葬死者,問傷者,養(yǎng)生者;吊有憂.賀有喜;送往者,迎來者;去民之所惡,補(bǔ)民之不足”;“十年不收于國,民俱有三年之食”。在贏得民心之后,他才“致其眾而誓之”,他深知“不患其眾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恥”,提出“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進(jìn)旅退”的紀(jì)律,并以信賞必罰保證步調(diào)的一致。
文章敘事簡明扼要,詳略得當(dāng)。著重記敘越國上下一心,艱苦奮斗,積蓄力量,以圖報仇雪恨的過程,而對戰(zhàn)爭過程,只略作交代。然而筆墨雖簡,卻極富氣勢,勢如破竹:“敗之”,“又?jǐn)≈保坝纸紨≈保八鞙鐓恰薄?/p>
文中諷諫應(yīng)對的文辭,能夠結(jié)合人物性格、身分、處境之不同而不同,恰當(dāng)?shù)伢w現(xiàn)出人物的思想感情,推進(jìn)了情節(jié)的發(fā)展。
上一篇:《勸學(xué)》文言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口技》文言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