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的解釋|辭的意思|“辭”字的基本解釋
辭的繁體字寫作辭或辤。《說文解字》說:“辭,訟也。從罱(luàn)辛。罱辛猶理辜也。”辭字是由罱和辛會意。罱辛好比說治理罪過。罱是治理的意思。辛就是罪犯的意思。清代文字學家朱駿聲說:“辭,今之口供。”辭的本義是關于獄訟的口供。《書·呂刑》中有“獄之兩辭”,就是訟獄雙方的口供。《周禮》中說:“聽其獄訟,察其辭。”意思是,聽訟斷案,要查清辨明雙方的陳述口供。漢代的獄官叫辭曹,即是辭的獄訟口供意義的佐證。但辭的這種意義早已從口語中消失,很少為人所知。
辭從訴訟引申有言辭、文辭、告辭等意義。《易經》中說:“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寡,少。句中的辭就是言辭。言辭最基本的要求是達意。孔子說:“辭達而已矣。”如果辭不達意,就收不到交際和交流的效果。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則是真實。《易經》中說:“修辭立其誠。”就是要說真話實話。言辭還要講究文明,追求高雅。由辭組成的詞語有很多,如辭色、辭令、義正辭嚴、嚴辭厲色等。古人忌諱多言,因為話說多了很容易失言。俗話說言多必失,就是這個道理。
《孟子》說:“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意。”句中的辭指文辭。由文辭的意義組成的詞語有辭賦、辭藻、辭源等。辭還作為一種文體。如《楚辭》、漢武帝的《秋風辭》、陶淵明的《歸去來辭》等。辭和詩一樣,也是要講究押韻的,屬于韻文。
屈原《九歌》中說:“入不言兮出不辭。”意思是說,進門不吱聲,出去也不招呼一聲。句中的辭就是告辭、辭別的意思。《戰國策》中“魯仲連遂辭平原君而去”的辭,也是告辭的意思。辭引申又有離開的意思。李白詩:“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朝辭白帝,就是早晨坐船離開白帝城。
辭還有推辭、不接受的意思。《鴻門宴》中:“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意思是,我連死都不回避,一樽酒哪里值得推辭呢?蘇軾詩:“日啖荔枝三百粒,不辭長作嶺南人。”嶺南是古代蠻荒之地,蘇軾先是被貶惠州,后又貶瓊州。意思是有美味的荔枝吃,即使長期被貶在嶺南也不會推辭。今成語有萬死不辭、不辭勞苦。不過需要說明的是表示推辭、不接受的辭,《說文解字》寫作辤,解釋說“辤(辭),不受也”。其實辭與辤(辭)同源,實際上是一個字。古來極少有人用它。說到受辛,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即人們常說的絕妙好辭。據《世說新語》記載,曹操曾和楊修一道從曹娥碑下經過,看到碑的背面赫然刻著八個大字:黃絹幼婦外孫齏(jī)臼(jiù)。曹操不解,請教楊修,楊修說:黃絹是色絲,合成絕字;幼婦是少女,合成妙字;外孫是女子,合成好字;臼臼用來受辛,合成辤(辭)字,所謂絕妙好辭。齏臼是搗姜蒜的器具,姜蒜辛辣,所以說受辛。這是一種高雅而含蓄的文字游戲,它也是方塊漢字所特有的。
辭由推辭引申還有謙讓的意思,古人叫辭讓。《孟子》說:“辭讓之心,人皆有之。”又說:“辭讓之心,禮也。”辭讓是一種文明人的禮貌心態。
上一篇:走的解釋|走的意思|“走”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達的解釋|達的意思|“達”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