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童話《[法國]沙爾·貝洛·仙女》鑒賞
[法國]沙爾·貝洛
從前有一位寡婦,她有兩個女兒:大女兒的脾氣和臉兒和母親很像很像,別人只要一看見她,就等于看見她的母親。她們兩人都是叫人討厭,而且又很驕傲,別人簡直不能和她們在一起生活。
小女兒待人忠厚,性格正直,跟她父親一模一樣,她是別人從來沒見過的最美麗的姑娘。
人總是愛跟意氣相投的人相處,母親當然溺愛她的大女兒,對于小女兒卻很反感。她總是叫小女兒在廚房里做飯,又叫她不停地干活。
此外,這可憐的小女孩每天還要到半法里外去汲兩次水,她還要把水汲得滿滿的。
有一天,她在泉邊汲水,有一個可憐的女人來向她討水喝。
“好,我的好大娘,”這美麗的姑娘說了,立刻把水罐洗了洗,從那泉中最好的場所汲起水來遞給她,還幫她托著水罐,讓她喝起來格外方便一點。
那女人喝了水后,對姑娘說:
“你是這樣美麗,這樣善良,這樣誠實,使我禁不住要送你一份禮了。”
那鄉下女人原來是一位仙女化身。她來看看這女孩到底誠實到怎樣。
“我要送你一件禮物,”仙女接下去說,“就是你每說一句話,你的嘴里就會吐出一朵花兒,或是一塊寶石。”
小女孩回到家中,她的母親責備她回來得那么遲。
“媽媽,我回來遲了,請你饒了我。”
可憐的小女兒說這些話的時候,她的嘴里吐出兩朵玫瑰花、兩顆珍珠、兩顆大金剛鉆。
“咦,我看見什么來啦?”那母親驚奇地說,“我想是從你嘴里吐出珍珠和寶石來的,我的女兒?”
這是她第一次叫她女兒。
那可憐的女孩老老實實地把經過的情形講給她聽,一面說,一面又吐出無數的寶石來。
“真的,”母親說,“我應該叫大女兒也到那兒去。哦,芳瓊,你看看你妹妹說話時吐出來的東西。你有了這樣的禮物,可不是快活嗎?你也到泉邊去汲水,有窮苦的女人向你討水喝時,你只要老老實實給她喝就是了。”
“誰高興到泉邊去!”那粗魯的大女兒說。
“我要你去,”母親說,“立刻就去!”
她只好前去,可是嘴里抱怨個不住。她拿的是家里最美的銀瓶。她到泉邊不久,就看見一位穿著華妝的貴婦從林子里出來,向她討水喝。這就是在她妹妹面前出現過的那位仙女,可是她現在化作一位公主,來看看這姑娘到底壞到什么程度。
“我可是到這里來打水給你喝的!”這驕傲愚蠢的人說,“我拿了一個銀瓶來,專為打水給貴婦喝的嗎?算了吧,你要喝就喝吧。”
“你一點也沒禮貌,”仙女說,但是沒有生氣,“好!你既然不誠懇,我要送你一件禮物,就是你說一句話,你的嘴里就吐出一條蛇或是一只癩蛤蟆來。”
她的母親看見她,就向她喊道:
“哦,我的女兒!”
“哦,我的媽媽!”這愚蠢的人回答,嘴里吐出兩條大蛇和兩只癩蛤蟆來。
“天啊,”母親喊起來,“我看見的是什么呀?這全是你妹妹的緣故!我要她賠償。”說著就去打小女兒。
那可憐的孩子逃避到一個鄰近的樹林中。恰巧有一位王子打獵回來,遇見了她,看見她這樣美麗,就問她為什么獨自一個人在那兒,為什么這樣哭!
“唉,先生,因為我母親把我從家里趕出來了。”
王子看見她嘴里吐出六顆珍珠和六顆寶石,就請她告訴他,這些東西是從哪里來的。她把她的奇遇講給他聽。王子愛上了她;而且他想,和別人結婚時,所有的東西總及不上她的禮物,他就帶她到父親的王宮里,和她結婚。
可是她的姐姐卻使人非常厭惡,連她親生的母親也把她攆了出去。那個壞女人跑了許多地方,沒有一個人愿意收留她,她終于死在樹林的角落里。
(戴望舒譯)
貝洛童話不是今人從某個歷史角落的深處翻掘到陽光下來的古文物,而是一直存活在一代又一代兒童記憶中的鮮活故事。
貝洛的《鵝媽媽故事集》是世界童話文學鏈條中的頭一環。他第一個為兒童選取具有原始樸素想象力的民間故事來進行重新創作,寫成了這部童話文學經典。三百年來,這部童話集“俘獲”了無數渴望在閱讀中獲得樂趣的兒童,其中就包含這篇《仙女》。
作為從民間故事取材創作的早期童話作品,貝洛童話思想內核的民間性是很鮮明的。這體現在,作品的是非、善惡、愛憎判斷顯然是站在民間立場,作品表達的是民眾的心意和愿望,用故事來填平世間的不平,給不幸者和弱者以有力的精神支撐。《仙女》正是這樣一篇典范之作。一個寡婦的大女兒驕橫粗野,處處事事惹人討厭,母親卻對她疼愛有加;小女兒美麗、溫柔、誠實、高尚、可愛,卻受到母親的百般虐待。這時,仙女出現了。她是揚善懲惡的正義化身。她讓善良勤勞的小女兒口中吐出鮮花和寶石,而讓自私懶惰的大女兒與蛇、癩蛤蟆為伴,從而徹底改變了兩人的命運: 小女兒被打獵歸來的王子愛上(王子,這里只是才貌雙全的男子的符號);而大女兒被趕出家門,死在樹林的角落里。
故事簡短、單純,只由起碼的必要因素構成,沒有宕開去渲染細枝末節,但是像所有的民間故事一樣,來龍去脈、因果關系已經清楚明白,出現的四個人物,各有自己鮮明的形象,人物之間絕沒有混淆之可能;尤其是對小女兒善心對待要水喝的仙女的描寫,使小女兒的形象在讀者記憶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孩子們通過快樂的閱讀,激發了向善的感情,行善的種子也就不知不覺在他們心中埋下了。而貝洛進行童話創作的目的也正在于此:“一則童話就如同是一顆種子,最初激起的僅僅是孩子們或喜悅或悲哀的感情。可是,漸漸地,幼芽便沖破了種子的外皮,萌發、成長并開出美麗的花朵。”(貝洛1694年童話自序)
(韋葦)
上一篇:外國童話《[日本]坪田讓治·狐貍變成的茶鍋》鑒賞
下一篇:外國童話《[丹麥]安徒生·蝸牛和玫瑰樹》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