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的解釋|骨的意思|“骨”字的基本解釋
說到“骨”這個字,我們首先應該談談舉世矚目的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國商周時代遺留下來的最為珍貴的歷史文物之一,最早出土于河南安陽小屯村的殷墟;所謂“甲”,就是龜甲,而“骨”主要是指獸骨。古人迷信,常用龜甲和獸骨占卜吉兇,并在上面刻寫卜辭或與占卜有關的記事文字,這些文字就是甲骨文字,簡稱甲骨文。甲骨文是在1899年被發現的,在此之前,河南安陽的小屯人常用甲骨當藥材,稱為龍骨;當時人們誤以為甲骨上的字不是刻上去的,而是天然長出來的。直到1899年祖籍山東的北京國子監祭酒的王懿榮買藥時才認出甲骨上刻的竟是上古時期的文字。據說那一年王懿榮正在北京做官,因患瘧疾而吃中藥,其中有一味藥就是龍骨;王懿榮是金石學家,當那包藥從藥店買來后,他親自打開來看,發現“龍骨”上刻有古文字,于是就派人去那家藥店問明來歷,并把一些字跡比較清楚的“龍骨”全部買下。從此以后甲骨文才真正被作為古文字的歷史文物進行發掘和研究,這不但促進了近代考古學的發展,也把古代史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階段。需要說明的是,現在所說的“龍骨”包含有另外的意義,木地板下面打的“龍骨”、船底中線通連首尾的“龍骨”、鳥類胸部的“龍骨”等,它們都跟曾被叫作“龍骨”的“甲骨”不是一回事。
“骨”字在甲骨文中像骨架相互支撐的形狀,左右的小豎像骨節轉折處突出的樣子,上部是骨架的形狀,下部增添了肉,表示是帶肉的骨頭。到了小篆時“骨”字的上部有些變異,下部變化不大,但逐漸同“月”的寫法越來越接近,在楷書中“骨”字下部“肉”字的寫法與“月”字基本一樣了。
“骨”字的本義是人或動物的骨骼,成語有“骨肉相連”、“脫胎換骨”等。在歷史上有著名的關公刮骨療毒的故事。據《三國演義》中講述,關公放水淹七軍之后,右臂在樊城北門被曹仁用毒箭射傷,而且毒已入骨;華佗告訴他唯一的治療辦法就是刮去右臂骨頭里的毒,關公便一面與馬良下棋,一面伸出右臂讓華佗療毒。華佗用刀刮骨,悉悉有聲。這種情景致使帳上帳下見到的人都掩面失色,而關公本人卻仍在一邊喝酒一邊下棋,毫無痛苦的表情。華佗說:“我為醫一生,從來沒有見過這樣剛強的人,君侯真是天上的神人啊!”這個歷史故事充分表現出關公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也表現出華佗的高超醫術。
中醫認為骨對人體起著支架作用,所以有“骨為干(gàn)”的說法;而表示骨骼主干的“骨干”一詞也有形象的比喻用法:喻指在總體中起重要作用或基本作用的人或事物。
由于骨的作用是支撐軀體,因此而引申喻指人內在的氣質和品格。如“傲骨”、“媚骨”中的“骨”;《南史》中對宋武帝的描述是“風骨奇偉”,《新唐書》中對趙彥昭的描述是“風骨秀爽”。“風骨”這個詞還曾是古代文藝理論的術語。南朝劉勰寫有《文心雕龍·風骨》,用“風骨”指稱剛健明朗的作品風格。
用“骨”作意符的字大多與“骨”有關。例如,“骭”指小腿骨;“骰”是一種骨制賭具,所以從“骨”;“髑髏”指死人的頭骨,兩個字都用“骨”作意符;“骷髏”指沒有皮肉毛發的尸首或頭骨,也是用“骨”作意符;“鯁”的意思是魚骨頭,曾有個異體寫法“骾”,意符也是“骨”。
上一篇:驛的解釋|驛的意思|“驛”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魯的解釋|魯的意思|“魯”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