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的解釋|韋的意思|“韋”字的基本解釋
“韋”字最初的字形上下像兩只腳,中間是個方框。方框(囗)讀wéi,就是后來的包圍的“圍”字,代表一塊地方;那兩只腳方向相反,表示背道而馳。所以,“韋”的本義就是背離、違背,“韋”字是違背的“違”最初的寫法。后來,由于韋字又被用來表示其他的意義,所以在表示本義時它旁邊又加了個走之旁(之),這就是現在的“違”字。
“韋”字后來被借去表示“皮韋”的意義,這是它在古漢語中主要的用法。皮韋,也就是熟皮,是指去了毛以后又加工好的獸皮。
人類最早的生產活動是狩獵。那時,人類吃的是野獸的肉,穿的是用骨針縫制的獸皮裙,反映到語言中,跟狩獵有關的詞匯分工也特別細致。拿獸皮來說,就有裘、皮、革、韋等好幾個詞。它們的區別是:帶著毛的皮叫“皮”,用皮加工成毛朝外的衣服叫“裘”,去了毛還沒有加工的生皮叫“革”,經過加工的熟皮就叫“韋”。“革”因為沒有經過加工,質地硬,可以制作盔甲、鼓皮、車船、口袋等;而“韋”經過加工,質地柔韌,可以用來制作各種服飾。
隨著社會的發展,“韋”、“革”這兩個詞的區別漸漸就不那么嚴格了。到了今天,當“熟皮”講的“韋”基本上不再使用,而表達這個意思時或者用“皮”,或者用“革”,或者使用雙音節詞“皮革”。
今天,皮衣、皮包、皮鞋都是較講究的服飾,但是在古代情況卻不同。那時,只有帶毛的裘皮衣才是高貴的服裝,所以人們常用“肥馬輕裘”來形容達官貴人,而韋制的服裝是屬于下層百姓或游牧民族穿用的。《說苑》記載,春秋時代,有一位隱士叫林既,他穿著韋做的衣服去見齊景公,就受到齊景公的嘲諷。古代有一種只有褲腿、沒有褲襠的熟皮做的套褲,叫“韋褲”,是勞動者穿的。傳說有個當官的穿了這種褲子,被奉為儉樸的楷模。腰系韋帶,身穿粗麻布做的“褐衣”叫“韋褐”,這是貧寒的讀書人的代稱。
“韋”的特性是柔韌,歷史上也留下了與這個特性有關的典故。由于“韋”具有柔韌性,所以可以做成韋繩。漢代以前沒有紙張,人們書寫大都寫在竹簡上,一片一片的書簡用韋繩穿起來,就叫“韋編”。據《史記》記載,孔子在讀《易經》的時候,因為翻的次數多,以致于“韋編三絕”。就是說,穿《易經》的韋繩被磨斷了三次。后來,人們就把“韋編三絕”當做勤奮讀書、刻苦治學的典型事例,“韋編”也成了《易經》的代稱。
今天,“韋”字主要用做姓氏。韋姓的來源是這樣的:夏朝時,有一位諸侯叫大彭,他是上古帝王顓頊(zhuān xū)的孫子。大彭的兒子被封為豕韋國的國君。“豕韋”又簡稱“韋”,故址在今天河南省滑縣境內。周赧(nǎn)王的時候,滅掉了豕韋國,豕韋君的后人遷移到彭城即今天的江蘇省徐州市,他們用故國的名稱“韋”做了自己的姓。漢宣帝的時候,有個丞相叫韋賢,因為他精通經學,對《詩經》、《尚書》特別有研究,被稱做“鄒魯大儒”,所以他告老還鄉的時候,宣帝賜給他黃金百斤。他的小兒子韋玄成得到他的傳授,后來也做了丞相。當時在鄒魯一帶流行著這樣的諺語:“給兒子留下滿箱的黃金,不如讓他精通一部經書。”人們常用“韋金”作為稱頌韋姓家族的典故。
上一篇:鞋的解釋|鞋的意思|“鞋”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項的解釋|項的意思|“項”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