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的解釋|麻的意思|“麻”字的基本解釋
“麻”字的“廣”像檐部前伸的敞開的房屋形狀,由“廣”組成的字多與房屋有關,古人剝麻的時候通常坐在敞棚或屋檐下,字形像人坐在屋檐下剝麻的形狀,所以“麻”字從“廣”。
麻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紡織品原料,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廣泛種植。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有不少詩篇提到麻。如《王風·丘中有麻》中的:“丘中有麻。”《陳風·東門之池》中的:“東門之池,可以漚麻。”《曹風·蜉蝣》中的:“麻衣如雪。”人們穿麻衣,吃麻子,用麻繩,燒麻秸,麻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中國古代所說的“布”一般情況下是指麻布。絲織品價值昂貴,普通人穿不起。戰國時期的孟子曾向齊宣王建議說:“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將五十歲的人能穿上帛衣作為生活的奮斗目標,可知平民百姓通常穿的布料就是麻布。正因為如此,古代將平民百姓稱為“布衣”。
與生活密切相關的事物在語言中的出現頻率就高,“麻”正是如此。人們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在語言中使用“麻”字。
麻的外觀特征是挺直,所以語言中用麻的生長環境比喻正直良好的生活環境。《荀子·勸學》中說:“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意思是蓬草雖然性本卷曲,但如果生長在麻之中,就會自然挺直。這話形象地說明了環境對人的重要作用。
麻是古人制繩的重要原料,制繩時兩三股線纏繞在一起,我們今天常吃的油炸食品“麻花”就是因擰成麻繩狀而得名。
生長在田野中的麻稠密而眾多,因此語言中就用麻來比喻眾多。如《漢書·天文志》中說:“后秦遂以兵內剪六國,外攘四夷,死人如亂麻。”這是說在秦國統一中國的戰爭中死了很多人。李白《蜀道難》詩云:“磨牙吮血,殺人如麻。”《水滸傳》第五十七回寫道:“那幾條路上,麻林般擺著梁山泊旗號。”這些例子中的麻都是比喻眾多。“麻煩”一詞今天很常用,這里的“麻”也是繁多的意思,事多則費事,故有費事之義。
物多則雜亂,所以“麻”又有紛亂的意思。如柳青《創業史》第一部題敘:“我心里麻亂得慌。”“麻亂”就是煩亂。
剝麻一般要經過漚泡,漚泡過的麻曬干后呈淺黑色,因此人們就把跟麻一樣的顏色稱為麻。如“麻雀”就是因毛色似麻而得名的。又天色似亮非亮叫“麻麻亮”。似亮非亮、似黑非黑就是朦朧模糊,所以“麻”又有模糊不清的意思。
“馬虎”“馬馬虎虎”的說法大家很熟悉,是草率、隨便的意思,但這一意思與“馬虎”的寫法實在看不出有什么關系。我們認為如果要寫本字的話,應該寫成“麻麻糊糊”。事實上就有人這么寫。如清代小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十二回:“還有那六十萬,值得了多少,麻麻糊糊拿了出來,好歹顧全個大局。”又朱自清《古詩一首》云:“這兩句單從文義上看,只是說麻麻糊糊辦完了公事,上快閣看晚晴去了。”
“麻麻糊糊”的原義是模糊不清。如《西游記》第七十八回中說:“那老軍猛然驚覺,麻麻糊糊的睜開眼,看見行者。”由模糊不清引申為含糊其事、不認真。視覺上的模糊又進一步引申為感覺上的模糊,因而又有了“麻木”、“酥麻”、“麻醉”等詞。
上一篇:魯的解釋|魯的意思|“魯”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