驛的解釋|驛的意思|“驛”字的基本解釋
“驛”字是個形聲字。左邊的“馬”字是形旁,右邊的“睪”(讀yì)是聲旁。這是繁體字的寫法。簡化字寫作“驛”。《說文解字》上說:“驛,置騎(jì)也。”用白話來說,就是安排好的專門給傳遞公文的人或來往的官員使用的馬。
由于國家的地域遼闊,從出發(fā)地到目的地,有時需要幾天的時間甚至一兩個月的時間,別說是一匹馬承受不了這樣的長途奔馳,就是人也受不了這樣的長時間的顛簸勞累,所以,人要適當休息,馬也要換。這種供使者和官員們休息換馬的場所,也叫“驛”,也就是驛站。
根據(jù)史料記載,漢朝的時候,每隔三十里地就設置一個驛站;唐朝也是每隔三十里設一個驛站;到明朝,驛站的跨度加大了,大約每隔六十里或八十里才設置一個驛站。每個驛站設一名負責管理的官員,叫驛丞。
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對于一個地域遼闊的封建大國來說,驛站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所以,歷代統(tǒng)治者都非常重視驛站的建設。在唐朝,全國一共設立1639個驛站。到明朝的洪武年間,全國有驛站1936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元朝,元朝政府在藏族聚居的地區(qū)設立驛站28處,以陜西行省的臨洮為樞紐,和內(nèi)地的驛站相連接,一直通到首都。在這條長達數(shù)千里的道路上,使臣、僧侶、官吏終年來往不絕。也正是從元代開始,中央政府實現(xiàn)了對西藏的直接管理。這和驛站的作用是分不開的。
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驛站是最快的交通工具,也是最快的信息傳遞方式。據(jù)說,唐朝安祿山造反,從河北的范陽起兵,消息通過驛站用六天的時間就傳到了長安。想當年,楊貴妃要吃新鮮荔枝,唐玄宗就派人通過驛站,快馬加鞭,晝夜兼程,從蜀地運到長安。唐代大詩人杜牧在《過華清宮絕句》中寫道:“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說一個人騎著馬飛奔,身后掀起滾滾的塵土,楊貴妃看了很高興,可是別人卻不知道這是專門來送荔枝的。這里描寫的就是晝夜兼程通過驛站傳送鮮荔枝的情景。明朝萬歷29年,刑部官員王臨亨奉命出差廣東,正月初四從他的家鄉(xiāng)蘇州出發(fā),一路上晝行夜宿,乘船、騎馬、坐轎交替進行,歷經(jīng)浙江、江西等省20幾個大小驛站,于二月初二抵達廣東南雄,為時不到一個月,這就是最快的速度了。
由于驛站的作用相當重要,除了驛站的數(shù)量不斷增加以外,驛站的規(guī)模和設施也不斷增加。榆林驛站是元大都至上都的一個重要驛站。據(jù)《永樂大典》記載:榆林驛有馬250匹,車40輛,驢400頭。唐代的著名邊塞詩人岑參,寫過一首五言律詩《登金城臨河驛樓》。中間四句是:“山根盤驛道,河水浸城墻。庭樹巢鸚鵡,園花隱麝香。”登上臨河驛的小樓,可以望見盤繞在山腳下的驛道,從城墻下流過的黃河水。在驛站的庭院里,樹上棲息著成雙成對的鸚鵡,花園里飄散著隱隱約約的麝香。
驛站有陸站和水站的分別。陸站又叫旱站。交通工具主要是馬,其次還有牛、車、轎等等,所以驛站的名稱也很有意思,有馬站、牛站、車站、轎站等等。
“驛”字作為交通名詞,現(xiàn)在已經(jīng)被“站”字取代了。“站”是蒙古語jam的譯音。一直延用到現(xiàn)在。現(xiàn)在所說的“車站”的“站”就是由此而來的。而有意思的是,被我們放棄了的“驛”字,在韓國和日本卻一如既往地使用著。
上一篇:駝的解釋|駝的意思|“駝”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骨的解釋|骨的意思|“骨”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