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儀是《長生殿》中平定安史之亂、再造李唐社稷的大將。
郭子儀,原是一名武舉人,志氣宏遠,才干出眾,學成韜略,滿腹經綸,要思量做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兒,千一樁定國安邦的事業。他富有遠見卓識和富有正義感,他到京城謁選,正值楊國忠竊弄威權,安祿山濫膺寵眷,他以清醒的頭腦,看清了這兩個寵臣將是國家的大患,恨不能馬上就為國除奸。楊氏兄妹競相建造府第,窮極奢華,合朝官員前往稱賀,他獨“怪私家,恁僭竊,競豪奢,夸土木”。安祿山封了東平郡王,他“見了這野心雜種牧羊的奴,料蜂目豺聲定是狡徒”。他責問朝廷: “怎把個野狼引來屋里居?”當時,唐朝統治已危機四伏,可滿朝大臣都似堂間處燕,獨有郭子儀能屋上瞻烏,他慨嘆: “鬧昏昏似醉漢難扶,那里有獨醒行吟楚大夫!”
總算唐明皇還有眼力,能識拔郭子儀這位英雄,先任他為天德軍使,后又擢為靈武太守。郭子儀一心報效朝廷。但是,他不在皇帝面前俯首帖耳,而是自有主見。盡管唐明皇對安祿山百般信任,他卻不待明皇旨意,便對安祿山嚴加提防, “不知憂國心多少,白發新添四五莖”。他嚴密注視著安祿山的動向。探聽到安祿山圖謀不軌,楊國忠有意激安祿山速反,他怒不可遏: “外有逆藩,內有奸相,好教人發指也!”他疾惡之情如火,制奸的措施卻毫不浮躁孟浪:他悄悄地秣馬厲兵,顯示出沉毅果決的大將風度。
安祿山果真發動了叛亂。由于蓄謀多年,叛軍兵強將勇,來勢洶洶,銳不可當,唐軍一觸即潰,連名將哥舒翰也戰敗投敵。在嚴峻的形勢下,郭子儀被拜為朔方節度使,領兵討賊。他發誓要“掃清群寇,收復兩京,再造唐家社稷,重睹漢官威儀”。他上忠朝廷,下恤軍士,軍紀嚴明,軍威整肅,軍隊士氣旺盛。交鋒之際, “擁鸞旂羽蓋,蹴起塵埃。 馬掛征鞍,將披重鎧,畫戟雕弓耀彩。軍令分明,爭看取奮鷹揚堂堂元帥。端的是孫吳無賽,管凈掃妖氛毒害。機謀運,陣勢排,一戰收京,萬方寧泰”。真不愧為一員杰出的軍事統帥。
京城收復了,這可是重扶社稷、再造山河的不世之勛。但是,郭子儀并沒有像許多武夫得勝后那樣居功跋扈。他想到的是: “西京雖復,只是天子暫居靈武,上皇遠狩成都;千官尚竄草萊,百姓未歸田里。必先肅清宮禁,灑掃園陵;務使鐘簴不移,廟貌如故;上皇西返,大駕東回”。他虛心征求眾將官意見,安排中興事宜:一面派人掃除陵寢,修葺宗廟,一面招集流徙,使安故業;一面招致舊臣,共圖更始,一面迎駕還都。迎駕一事,他沒有同時派人去靈武奉迎肅宗和去成都奉迎已經退位的明皇,而是先往靈武奉迎肅宗告廟,并候肅宗圣旨,才去迎請上皇回鑾。唐明皇稱贊他“蕩平逆寇,收復神京,宗廟重新,乾坤再造”的奇勛,他謙遜地自稱: “臣忝為大帥,破賊已遲,負罪不遑,何功之有!”他井然有序的措置,居功如罪的態度,顯示了國士之風。
郭子儀和陳元禮都是忠于唐朝的武將。但是,陳元禮“兵威不向敵寇加”,逼死了楊玉環。郭子儀對外戚的罪惡也萬分憤慨,但是,卻始終沒有把禍亂歸罪于楊玉環。顯然,洪昇不愿意讓他心目中的這位完美的英雄沾上“女人禍水論”的邊。
郭子儀是一位憂國憂民、忠義慷慨、韜略超群、穩健沉毅的軍事統帥,是一位平定叛亂、再造社稷的英雄。如果說《長生殿》寄托著作者對明朝滅亡的遺恨,那么,在郭子儀身上,則隱含著作者重建大明江山的愿望。《長生殿》中的郭子儀,立身清正,忠君愛國,與安祿山、楊國忠之流,固不可同日而語,但說到底,也不過是一位封建時代的忠臣良將而已。作者在對李隆基和楊玉環的愛情的描寫中,表現出了比較鮮明的與封建禮教不相容的民主主義思想,在對郭子儀的頌揚中,卻沒有表現出超越儒家傳統政治觀念的新的思想。郭子儀的行為,總是循規蹈矩,從來沒有逸出封建道統之外。這表明,作者的政治觀,不如作者的愛情觀來得先進。
上一篇:《鄧世昌》文學人物形象鑒賞|分析|特點
下一篇:《金水嬸》文學人物形象鑒賞|分析|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