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的解釋|信的意思|“信”字的基本解釋
“信”字是個會意字,意思是凡是人說的話都是真的,也就是誠實、不欺騙的意思。成語有“信誓旦旦”,“信誓”就是真誠的誓言。因為在造字那個時代,民心極其純樸,人還不會說假話。只要是人說的,就都是真的。
因為誠實,所以很容易取得別人的信任,由誠實引申出相信的意思。孔子說:“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意思是說,開始我對于別人,聽了他的話,就相信了他的行為。古人特別重視“信”。有一次,子貢向孔子問政治,孔子說:有足夠的糧食,有足夠的軍隊,老百姓信任國君,就可以了。子貢說:如果萬不得已,要去掉一項,先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軍隊。子貢說:再不得已,要去掉一項,先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糧食,自古以來,人終有一死,但是沒有老百姓的信任,國家就不能成立。
對別人的相信達到了非常尊敬的程度,那就是信仰了。比如,信教、信佛之類,就是信仰的意思。
由言語的誠實又引申出物的真實,也就是作為真實的憑證。所以古代做官的人的憑證就叫印信。
由言語的誠實又可以引申出行動的誠實,那就是按期、準時。《呂氏春秋》中說:“天行不信,不能成歲;地行不信,草木不大。”意思是:上天的運行如果不準時,那么年歲的計算就無法進行;大地的運行如果不按期,那么地上的草木就不能順利生長。
言語真實是好事,它可以取得人們的信賴。但言語真實又可以變成壞事,那就是信口開河,說話不假思索。所以“信”字又有不假思索的意思。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說:“讀書未百卷,信口嘲風花。”意思是說有些人讀書還不到百卷,就隨便地做起風花雪月的詩來。這是在諷刺那些根底不深、急功近利的文人。說話不假思索叫“信口”,同樣道理,走路不假思索就叫“信步”。就是沒有目標地漫步行走。
如果言語不是由本人親口說出,而是由別人轉達,那轉達的人也叫“信”,這就是使者。使者是傳達信息的,因此,信息、消息也可以叫“信”。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漁家傲》一詞中說:“雪里已知春信至。”意思是說,在大雪紛飛的冬日里已經(jīng)知道了春天要到來的消息。
信息的注入,往往會引起事物的變化。中國近年來的實踐證明,大量的高科技信息的發(fā)展,使中國的經(jīng)濟建設發(fā)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由此看來,信息是起到一個引導的作用。因此,“信”字又有了“引導之物”的意思。《天工開物》一書講到了釀酒的過程,它說:凡是釀酒,“必資麴藥成信”,就是一定要借助酒曲成為引導之物,沒有酒曲,就是再好的糧食,也釀不成酒。
“書”當“信”講,一直到唐代還是如此,杜甫有一句著名的詩“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杜甫是盛唐的作家,所以這里的“家書”就是家信的意思。唐朝中期以后,“信”才有了書信的意思。白居易是中唐的作家,他在一首詩中唱道:“紅紙一封書后信,綠芽十片火前春。”其中的“書”是動詞,書寫的意思,其中的“信”就是信件的“信”。
上一篇:俑的解釋|俑的意思|“俑”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傾的解釋|傾的意思|“傾”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