俑的解釋|俑的意思|“俑”字的基本解釋
在已經發掘的古代墓葬中,往往會有一種用來陪葬的人像,這些人像就是“俑”。小篆的“俑”,左邊的符號表示“人”,右邊的符號表示讀音。直到今天,這個字的結構和寫法都沒有什么變化。
俑來源于野蠻的人殉制度。古人認為,人死以后靈魂會生活在另外一個世界上,那里需要和生前一樣的衣食住行以及各種娛樂。因此活著的人要為死去的親人埋葬各種吃、穿、用以及玩樂的東西、還要讓死者生前使喚、寵信的人陪葬。我國早在三千年前就存在著人殉現象,到商朝時達到了高峰,在商朝的貴族墓里常常發現殉葬者的尸骨。
用俑陪葬較之用活人殉葬從某種角度來說,應該是個進步。俑有木制的、石制的、泥制的,還有金屬制成的,不過以陶塑的居多。早在新石器時代,在陶器上就已經出現了立體雕塑的附件,多以動物為題材,也有人頭像、人面像以及人的立體形象。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用陶俑隨葬已逐漸普及,陵墓內隨葬的陶俑一般幾件,多的十余件,一般高5~10厘米,這時的陶塑人像已經變成了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
春秋戰國時代的秦始皇陵的兵馬俑坑是史無前例的。
秦始皇陵一、二、三號兵馬俑坑內埋藏有八千余件陶俑、陶馬,形體高大,酷似真人、真馬。眾多的戰車、騎兵和步兵俑按照一定的隊形排列,組成軍陣,是秦國龐大軍隊的縮影,是研究秦國軍事史珍貴的資料。
秦俑深沉渾厚、氣勢雄偉,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史上的一個典范,它開創了用大批俑陪葬的先河,成為世界一大奇跡。
到漢代用俑隨葬盛行,不僅官府燒制俑,民間也燒制俑。俑的題材更為廣泛,出現了雜役俑、家兵俑、樂舞雜技俑以及豬、狗、牛、羊、雞、鴨等動物模型。另外在墓中還有鍋、糧倉、水井、望樓、碾米或磨面作坊等模型,是世族地主莊園經濟發展的真實再現。
魏晉南北朝和隋唐時代,俑葬的風氣繼續發展,有騎馬出行、騎馬射獵、儀仗、打球、博戲等多種形態的俑,還有侍女俑、侍男俑,體現了門閥氏族及時行樂的人生哲學。
唐代女俑,色彩絢麗、氣韻生動,往往帶有精美的花紋。在唐代的一座墓中,出土的兩件女俑,身上穿著彩繪的衣裙,背后有用墨寫的名字。在俑的身上題寫名字的做法,在唐代的民間很流行。于是民間又流傳著不少美麗的女俑變成少女,在夜間出來與人結合的故事。
俑葬之風,在唐朝達到鼎盛。唐以后俑葬數量減少、制作也比較粗疏,到明代俑開始逐漸消失。
在中國歷史上人殉的歷史要比俑殉早得多。孔子生活在春秋時代,那時人殉已很少,而俑殉卻逐漸普及。他反對使用這種模擬人形的俑殉葬,擔心有了俑殉,發展下去就很可能再出現用活人殉葬。《孟子·梁惠王上》引用孔子的話說:“始作俑者,其無后乎!”這句話是說開始用俑來殉葬的人,該會沒有后代留下吧。可見孔子對俑殉的深惡痛絕。以后人們便用“作俑”比喻首開惡劣的風氣,用“始作俑者”來比喻惡劣風氣的創始人。
上一篇:傷的解釋|傷的意思|“傷”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信的解釋|信的意思|“信”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