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杵臼之交》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杵臼之交:chǔ jiù zhī jiāo
詞源:《后漢書·吳祐傳》:“時公沙穆來游太學,無資糧,乃變服客傭,為祐賃舂、祐與語大驚,遂共定交于杵臼之間。”
詞由:東漢時,有個儒生叫公沙穆,是一個有才學的人,特別對韓詩、公羊春秋很精通。為了求得更高的才學,他就外出游學去。到了京都太學里求學時,路費已全部用完。怎么辦呢?他就換了一下衣服,打扮成做幫工的樣子,到吳祐那兒去舂米。吳祐是當時有名的經學家。在舂米時,吳祐和他閑談。吳祐聽了他的談論,十分驚異,知道他不是一般的幫工,公沙穆也說了自己的情況。兩人在學業方面有共同語言,在杵臼旁邊就結交為朋友。
詞義:在杵臼旁邊結交的朋友。杵:舂米的木棒;臼:石臼,舂米的器具。比喻不講身分、不計貧賤而結交成為朋友。
書證: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成仙》:“文登周生,與成生少共筆硯,遂訂為杵臼交。”
上一篇:成語《杳如黃鶴》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夢寐以求》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