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的解釋|秉的意思|“秉”字的基本解釋
“秉”是一個會意字。甲骨文中的秉字左邊是禾苗的禾,右邊是手。篆文中的秉字“禾”與“手”已經(jīng)組合在一起。東漢的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說:“秉,禾束也。”“禾束”就是一束莊稼,這是禾的本義。中國古代的詩歌總集《詩經(jīng)》中有“彼有遺秉,此有滯穗”的詩句,意思就是說,那邊有遺留下的禾束,這里有沒撿起的麥穗。這里的“秉”用的就是本義。
《詩經(jīng)》中還有“左手持龠(yuè),右手秉翟”的說法,意思是說,左手拿著管樂器,右手拿著漂亮的山雞羽毛。這是原始時代的一種舞蹈,原本是模擬雉鳥求偶的動作。到了周代,這種舞蹈作為禮儀用于祭祀。這里的“秉”已經(jīng)不是一把莊稼的意思,而是作動詞,是“拿”的意思。成語“秉燭夜游”中的“秉燭”就是拿著火把的意思。燭最早指火把,而不是蠟燭。東漢時期的文人五言詩集《古詩十九首》中說道:“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意思是說,白天太短,晚上太長,不如舉著火把夜以繼日地游玩。唐代詩人孟浩然在《春出漢中漾舟》這首詩中說:“良會難再逢,日入需秉燭。”意思是說這樣的聚會以后很難再有,所以即使天黑了,也還要點上蠟燭繼續(xù)暢談。看來夜晚持燭游玩在古代還比較風(fēng)行。
與此相反,還有一種秉燭全然沒有閑情逸致,而是心情急迫夜不能寐,持燭以待天明,這就是“秉燭待旦”。《水滸》第九十五回中說“宋江秉燭待旦”,意思是說宋江點著燈等待天亮。宋江是北宋時期的人,當(dāng)時的燭字已經(jīng)有了蠟燭的意思。這里的燭可以理解為泛指的燈。“秉燭待旦”雖然與“秉燭夜游”形式上類似,但用意不同,不可混淆。
秉由“拿”的意思又進一步引申出掌握、主持的義項。在日常生活中,這一含義用的很多。如“秉公執(zhí)法”、“秉正無私”等,都是說主持公道,沒有私念。說到秉公執(zhí)法,我們自然會想到北宋著名的臣子包拯。包拯在宋仁宗時任監(jiān)察御史,他為官剛正、執(zhí)法嚴(yán)峻,是封建時代清官的典型。在中國民間,包拯的故事廣為流傳,人們尊稱他為“包青天”,習(xí)慣上也叫他“黑臉包公”。京劇《鍘美案》就是講包公如何不講情面,秉公辦事的一部戲劇。
“秉”字也是古代的一些官職的名稱。如商周時就出現(xiàn)的“秉鉞”(yuè)一職,就是掌握殺伐大權(quán)的官名。鉞,就是斧頭。西漢時出現(xiàn)“秉鐸”一職。鐸,是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或有戰(zhàn)事時用的大鈴。所以秉鐸既可以是武官,也可以是文教方面的官員。唐代有“秉筆”一職,也是中央部門里地位很高的官員,可以直接跟皇帝打交道。
“秉”字的本義是一束莊稼。作為動詞,“秉”字等于“拿東西”,如“秉燭夜游”就是拿著火把,夜間出游。再進一步引申,“秉”字又有了掌握、主持的意思,如“秉公執(zhí)法”就是主持公道嚴(yán)格執(zhí)法。
上一篇:秀的解釋|秀的意思|“秀”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筆的解釋|筆的意思|“筆”字的基本解釋